首页 -> 2008年第8期

德州学院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 萍

包括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0%、20%、50%、10%;教学研究主要考察课外完成的日记、专题小论文。
  
  5.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着重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1)构建与实施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德州学院教育学类专业从2004年开始启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作,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分解研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整合,提出“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四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一条主线,根据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的教学规律,实施教学实践模块:一是专业技能模块。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音乐、美术、玩具制作等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等技能;二是实习教学模块。教育学类专业通过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三是课内实践模块。我们通过课堂启发、讨论和操练,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四是毕业论文模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选题,撰写论文,进行答辩,有效地培养了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2)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长期合作的良性机制。学前教育专业建有德州市直机关幼儿园、妇幼中心幼儿园等五家教学实践基地;小学教育专业与德州市天衢中心小学、德州实验小学等四家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了伙伴关系。实践基地建立以来,学院每年定期邀请实践基地负责人来校参加实践基地工作会议,研究双方合作事项,征询实习生实习意见,落实来年的实习计划,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学前教育专业邀请基地人员来校承担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举办专题讲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育专业教师走出学校做专业专题报告,参与实践基地疑难问题的研讨,多数教师参与了教学实践基地的课题研究。我们和实习基地曾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
  德州学院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改革历经四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1)稳定了生源,创建了优良学风。(2)适应了需求,培养了优秀人才。(3)锻炼了师资,发挥了专业效益。
  
  二、问题与方向
  
  德州学院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办学的资源整合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前的专科阶段,一般都举办过教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学科积淀,但随着向综合性院校方向发展的趋势与学校招生专业的增多,非师范专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师教育特色已被严重弱化。相比于这类院校仍然担负着为县、乡级中小学、幼儿园培养优秀师资的神圣使命,教育学类专业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统筹各个举办教师教育的院系,将学科教育教师调出,挂靠教育系,依托教育学类学科资源优势,组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扭转教师教育的弱化趋势。另外,教育学类专业也可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联手,建立市级教师培训中心,对县、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实施再培训。切实发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学类专业的资源优势,加快当地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专业师资的学术提升问题
  教师的学术素养是衡量师资队伍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我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师的学术积淀较浅,与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打造高水平师资、培养学术梯队、凝练学科方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专业课程的合理选择问题
  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我校教育学类专业因经验缺乏导致了课程选择问题较为突出。一是重复设课。对课程选择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课程设置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如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史”与“教学论”中的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课程论”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中的内容都有重复现象。二是实用设课。从社会实用出发,选择有直接社会效用的课程,而舍弃那些虽不具有直接社会效用,但在构成课程体系整体性上不可或缺的课程,如“教育哲学”课被取消了。三是因人设课。根据师资情况来选择课程,有什么样的教师设什么样的课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玩教具制作课无人胜任便开不了。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