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作者:毕雪阳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本文在阐述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计的视角,进行了国际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变革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措施较多,对处于中间地位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这些“中间型高校”提出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口号,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成效似乎不大,应用性本科教育究竟怎么搞,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许我们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没有突破将很难有真正的发展。我认为我们首先应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要性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并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心:只要我们抓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极好机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入手,进行一些有突破意义的尝试,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突破性发展,必将会给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带来一个新的面貌。谁尽早抓住这个机遇,谁就有早发展的机会。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失败,所做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但是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在认识方面,我认为要做到几个“跳出”:一是要跳出本校的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新的理念,如果只是停留在自己学校的经验层面,可能还会继续在原地徘徊;二是要跳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体,从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三是要跳出整个教育的系统,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四是要跳出中国本土,借鉴国外同类高等学校的经验。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
  
  实际上应用性本科教育在国外很早就有,只不过没有这么称呼。在发达国家,应用性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是单从规模发展的角度,而是从规模和文化两个不同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随着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转移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是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大学,接着是工程技术课程进入大学,然后是职业性课程进入大学。课程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质性变化。相对而言,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大学比较容易。虽然它破除了神学主宰高等教育的格局,但是它毕竟以智力智能为主,而工程技术课程进入大学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这个时候开始讲究实用,因此遭到传统的自由教育的强烈反抗。
  众所周知,美国推崇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诞生之前,美国人对欧洲的哲学并不十分热情,但是在美国本土产生与发展的实用主义哲学目前却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的大学思想。生活知识进入大学就是这种大学思想的重要表现。这很值得我们思考。这种思想认为,生活知识具有被用来获取世俗幸福的实用价值。生活知识直接取自生活,虽然没有严格的学科逻辑与系统,但它与学生今后的职业直接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课程逐步进入大学课堂的原因。而现在在我们的本科教育中,好像对职业教育不屑一顾。实际上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职业教育,这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指向标识或标识化阶段时,高等教育以职业为导向这个概念开始产生,实用性成为改革的宗旨,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性和大众性这个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个阶段,它的内涵在逐步改变,而学校,比如英国和一些英联邦国家,则把职业证书教育纳入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之中。国际上的这个趋势我们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应用性是与大众化同行的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课程内容上,先后体现为科学与神学的相对应用性,工程与科学的相对应用性,职业与工程的相对应用性。目前大家都在说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大学也在提,但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培养不同的应用型人才。“中间型高校”的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和重点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一样。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定位
  
  美国高等学校以卡内基基金会的标准分类,主要根据授予的学位来区分。德国的高等学校分类很值得我们研究,很清楚也很简捷:一是大学,学术性;二是艺术和音乐学院;三是高等专业学院。让我们仔细看看里面的具体区分。普通中学九年级加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是实科中学五至十年级加上高级全日制职业教育再加上高等专业学院,高等专业学院从某种程度上跟我们现在要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很大的类似性。另外就是文理中学五至十一年级加上十一至十三年级,然后进大学,或进高等专业学院。从学生来源和文凭学位来看,大学,也就是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学生主要来源于文理中学,毕业后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高等专业学院相当于我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源于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同样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德国人自认为这类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绝对不低于美国的学士学位。德国的体系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我国有一个不成规定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院校。在研究型和高职中间的部分可能就是我们要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在教育部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逐步以两年制为主,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由此看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产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立交桥”问题,从高职院校升到本科的学生,一到本科,由于本科全部是学科型的,就会造成他们把原来高职学的东西全部丢光,因此有人说是“一升本就忘本”,这也许是我国为何始终不大张旗鼓地提倡学生“专升本”的原因。在现阶段,要做到“升本不忘本”,应该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加大职业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在本科教育中将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定位的关键是课程。上面提到的英国的职业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中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据统计,到1992年底,英国的职业证书已经覆盖了80%的职业能力。这种职业证书体系是完全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该体系分为5级,NVQ1基本技能资格证书对应一线工人;NVQ2中等技能资格证书对应基本工艺:NVQ3高级技能资格证书对应技术员;.NVQ4是高级技术员或管理员资格证书:NVQ5是高级专业资格证书。整个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