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2008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汕头大学工学院




  2008年5月17至19日,由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和汕头大学联合主办的“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广东省教育厅及汕头市有关领导,中国工程院杨叔子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国际组织创始人Edward F.Crawle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等,以及参加教育部“2007年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的工科院(系)、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近100所院校的200多位嘉宾代表。
  会议由汕头大学常务副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教授主持。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致辞。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作了题为《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主题报告。从文化教育、文化的内涵与类型、CDIO——工程文化教育和“工业设计”分析四个方面,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地探讨了对于CDIO工程文化教育研究。他认为CDIO工程文化教育是工科教育的一种先进的理念、模式、方法,CDIO将文化的类型与内涵作为整体,而又突出其领域的特点成为工程文化。他强调“工业设计”必须科学求真、人文为善、艺术致美和技术务实,而这些正是CDIO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CDIO创始人Edward F.Crawley在《Educating Engineers in an Engineering Context: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Operating》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非常缺少能够应对国际化的工程师,因此需要改善工程教育。而对于CDIO,最重要的原则是:CDIO作为工程教育的方式应该怎样运行。他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实现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和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他还就国际CDIO培养大纲中对工程师培养的12条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清华大学顾学雍副教授作了题为《创新工程教育(将理论与实践连结的CDIO教学实验与工具)》的主题报告。从具体的教学出发,他介绍了清华大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和一些经验。他说,贯穿学校所有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三个理念是:国际化、“做中学”以及怎样联结抽象知识到具体的工程。他还提出了“一切学习教学活动都是学生的作品”的概念。顾佩华教授作了题为《汕头大学:国际视野下的教学改革》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情况,介绍了国际CDIO工程教育的框架,特别就汕头大学提出的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理念、项目设计为导向(Design-Directed Learning)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项目学习(Proiect-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基于探究式课堂教学(Inquiring-based Learning)与实践教学(Experimental Learning)的教学方式以及以ISO教育认证为保障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作了详细的阐述与介绍,就工程教育改革及CDIO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作了题为《面向全球经济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的主题报告。查教授首先分析了产业的需求、教育的差距与问题,然后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他列举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麻省乌斯特工学院等大学典型案例来分析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许多工程教育改革实施的建议。中国亚龙集团总裁陈继权在《从企业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看工程教育》报告中,他站在企业界的角度对CDIO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期望:CDIO工程教育理念“关键的是理念,需要的是决心,要紧的是行动”。
  大会进行了专题报告。北京交通大学卢苇教授代表参加会议的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了题为《精英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他介绍了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基本情况,就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工程教育方面的做法作了汇报;介绍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任务,国家为什么要办示范性软件学院以及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工程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介绍了北交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在项目驱动下学习一“做中学”;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一“用中学”;在实训实习中学习一“练中学”;他还提出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上海理工大学许晓鸣教授作了题为《工程教育,贵在创新》的专题发言。他认为要搞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说服政府官员重视工程教育,才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改革资源。他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中国现行的工程教育体制难以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提出了召开本次CDIO研讨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的情况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的创新教育在三种模式上进行了实践:第一是个性化教育,第二是创业型教育,第三是国际化教育。他认为,中国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中国大学必须致力于开展创新工程教育。南京工程学院陈小虎教授作了题为《多元化、多样式产学相融合的道路培养人才的探索》的发言。他结合学校的情况,列举大量数据介绍了目前产学合作的七种方式,认为在教育中特别是工程教育中产学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他介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工程师中的“四用”的原则,认为专业建设的原则是根植行业、面向市场;介绍了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一与行业共建课程。
  会议还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与CDIO主题展开了讨论。
  第一组代表认为,CDIO作为一种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他们表示将积极推广CDIO的经验和做法,努力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们认为,CDIO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链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我国的工程教育教学体系与CDIO在某些领域和局部环节上,在理念和做法上有相似之处。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在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上与CDIO的做法相吻合。作为较高层次的综合设计试验项目,高校要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贯穿于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过程,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要加强工程入门和基础课程设计,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的配套工作,做好省级和校级项目立项,扩大受益面和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