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作者:楼程富

地建设,投入1000万元用于34个校级特色专业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生物医学工程、工业设计、建筑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等7个专业获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新闻学、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和临床医学”等11个专业及方向获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课程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2004年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五年规划”,并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力度。近年来,学校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41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37项(249门),通识课程建设项目52项,大类基础课程建设项目166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142项,课程考核方法改革项目92个等,通过立项建设,不仅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并且获得了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80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也带动了全校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此外,学校还建设并开通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了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网站,目前有1000余门网络化课程和100余门双语教学课程已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为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的网络化,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教学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校抓住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机会,制定了《关于开展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等文件,积极组织、加强指导,通过努力,化学、生物、力学、机械和电工电子等5个实验教学中心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4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实验室设置管理暂行规定》,对全校4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重新进行了申报与确认。为加强教学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制定了“十一五”实验技术队伍规划,修订了教学实验技术队伍的聘任与考核办法,新设校聘教学实验关键岗,加强对关键岗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制定了《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了《浙江大学实验设备研制项目管理规定》和《浙江大学实验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一批实验设备研制项目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还加大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近三年,投入1亿多元启动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湖滨校区教学实验室整体搬迁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医学院和药学院教学实验室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关学院的专业实验室条件也得到了很好改善。
  
  六、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自1998年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活动以来,通过近年的积极推进,到2005年校院两级SRTP的立项数已达2100余项,参加学生达4000余人次。2006年我校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0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实施学校,从而构建了学院、学校、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2006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3项,2007年获项目70项;2006年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42项,2007年44项。近两年我校每年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达2200多项,参加学生达4000多人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统计,近五年我校本科生正式发表论文115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89余项。
  组织学生开展学科性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校十分重视学科竞赛工作,通过近几年的积极推进,学科竞赛种类已从合校初期的4种增加到目前的15种,竞赛层次也扩大到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生人数每年达4000余人次。为加强实践创新教育基地建设,2006年我校又投入300万重点建设校内13个综合性多功能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了13个学科竞赛网站和本科生创新网站,并于2006年暑期布置了本科生创新成果展览。为全面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行网络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统计,近五年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奖励180余项。
  此外,2007年我校成为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在浙江省10大学科竞赛中,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和结构设计等竞赛的秘书处设在浙江大学。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类学术节和富有创意的学科竞赛颁奖暨推进会,编印学科竞赛和学术节画册等,营造氛围,扩大影响,不断推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学术性活动。
  
  七、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为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若干意见》,就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提出了整体方案和指导性实施意见。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质量要求,修订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等。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实施“课程、专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三类评估和“学生学业、教师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三种评价,拓展课程评估的范围(包括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评价指标更突出了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制订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优质课程评选办法》等文件,对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质量高的各类教学成果给予奖励。同时对教学质量差的和教学事故者及时给予处理。此外,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质量跟踪和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开发了“课堂教学实况检查系统”;组织教学督导员对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通识课程、全校性选修课进行听课:抽样检查各学院的课程考卷、毕业论文(设计):对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的教学秩序、期末考试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意见。
  通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初步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