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文艺学课程群教法改革新探

作者:蔡梅娟




  摘要:大学文艺学课程群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有着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文艺学课程群的教法改革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把握;对外来知识进行本土化阐释;把感性知识有效地介入到理论传授当中去;构建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体系。
  关键词:文艺学课程群;教法改革
  
  一、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把握
  
  对教材的把握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由于目前文艺学大部分课程的教材建设尚未成熟,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其意义与内涵也更为深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应停留在对教材的客观介绍、简单归纳或机械补充等较浅的层面上,似乎教师的“学高”就在于对教材知识更熟悉或者比学生有着更丰富的资料积累,而是应体现出应有的创造性,即对教材知识的判断、评价、丰富与修正。教材建设越是不成熟,这种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文艺学教师必须对自身应有的主导作用达到一个深层次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把握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以批判的态度与策略来对待教材。文艺学课程群现行的教材体系都比较庞杂,除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相对稳定之外,其他几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各种新旧理论往往处于一种缺乏逻辑关联的拼贴状态,因此教师必须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教材的知识,从教材的知识本身到教材的体系结构都要进行审视与判断,并把这种批判始终贯穿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书本上在说什么,还要启发他们去思考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合理。对本科生来说,这种对教材神圣性的适度瓦解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变学生对教材盲目膜拜的心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会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大学教师的魅力在于其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教材中的纷纭众说,称职的大学教师绝不应当停留在阐释他人观点的层面,而是要在分析、综合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本身未必完全正确,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学生的启发,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老师的观点展开积极思考,进行独立分析、判断与选择,甚至会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形成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行为本身也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只有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才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当然,教师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避免随意和武断,而应在充分思考、严密论证的前提下谨慎地提出,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才会把“死”教材变成“活”教材,使学生在教材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对外来知识进行本土化阐释
  
  在现有的文艺学课程群中,只有中国古代文论属于典型的本土理论,其他课程都以外来理论为主。不仅西方文论、马列文论是纯粹的外来理论,文学概论、文学批评中也被外来理论占据了主要阵地,其内容和话语形式大多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这无疑给我们的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使他们在接受时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与艰涩感,总觉得与教材“隔着一层”,很难走得进去。这就要求教师在阐释教材时具有本土意识,从理论释义到具体的话语方式都应符合本土学生的接收特点与接受需要,要讲出我们中国学生能理解的意思,这样才能消除或淡化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隔阂。
  首先,在阐释理论内容时要把握这样一条原则:凡是能用我们本土理论阐释清楚的知识就一定不用外来理论。这需要我们以充分了解本土的文论体系为前提。中国文论体系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本土化阐释的理论支撑点与参照系。不熟悉中国的文论体系,就不了解“我们自己的说法”,就难以用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去表述,也难以找到中外理论观念的对应之处,难以确切地知道外来理论中的哪些观念与我们已有的本土观念相通,甚至会把我们传统文论中已有的老观念当成外来的新观念。因此,我们要在熟悉本土文论体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本土理论去覆盖、包容这些与本土理论相通的外来理论,使之成为本土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也利于我们的文艺学知识体系形成“以我为主,兼融西方的大家风范”。当然,这种本土化阐释不是生硬地把外来理论变成中国理论,也不是想当然地用本土理论去解释外来理论,而是用本土理论去统领中外理论中那些真正相通的部分。对那些在本质上与本土理论有着不相容性的外来理论,我们自然需要换一种方式来阐释。
  其次,要使用本土语言来阐释外来理论。如果说从内容层面上对教材进行本土化阐释有着较大难度,那么,从语言表达层面上去完成这一任务则要相对容易一些,关键要看教师的“地域语言”意识。文艺学教材语言体系的西化色彩本就造成了学生的接受障碍,假如教师也照本搬用这套语言,显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媒介作用,对学生的接受不但毫无帮助,反而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厌烦感。因此,教师不能把生涩当成学问,把新奇当作水平,而是要有意识地对教材语言进行本土化处理,尽量对其词汇、语法及表述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中国化变通,做到既不违背它的原义,又便于我们本土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当然,这对我们文艺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外来知识真正弄清搞透,否则就难以寻找到与其意义相匹配的本土语言。
  
  三、以感性知识为凭借讲授理性知识
  
  理论之所以有着较大的接收难度,是因为其理性的抽象化,对于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的本科学生来说,理论性极强的文艺学知识无疑会使他们感到枯燥难懂。加之不少教师缺乏拿现象来说明理论的良好习惯,喜欢纯粹理论层面上的“形而上”运作,更加剧了学生的接受难度。因此,用具体鲜活的感性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理性知识就成为文艺学教法应认真探索的问题。
  首先,要以感性材料来支撑、印证理性知识。文艺学教材大多是理论的堆积,缺少鲜活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感性支撑。而平时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较少又几乎是本科生的通病。这不仅造成了他们在理解上的困难,也难以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在没有开设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课程的学校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融入教材的各个知识点,让学生从感受作品出发去领悟理论。同时,在训练习题中也要有意识地加入感性材料,所布置的阅读书目也不要仅限于理论著作,而是要适当布置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介入既能在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起到一种感性导入的作用,又能起到一种理论验证的作用。
  其次,要重视“例证”教学法。这里所说的例证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举例,二是指案例教学法。举例说明问题是教学的一般方法,但对于文艺学教学来说,这一方法的主要意义则在于把抽象的理论感性化。不仅便于学生理解理论,更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那些难记的理论留下印象,否则就难以达到对理论的体系化掌握。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环节,反而十分热衷于对理论材料的大量补充,试图以理论去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