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许晓东 冯向东




  摘要:本文在明晰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和考察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性教学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教”和“学”、“源”和“流”、“体制内”和“体制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等问题,阐述了我校在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物理)、学科课程教学(电子科学)、专业课程教学(通信工程专业教育)和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等四个方面开展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CCBP、面向大班的合作式学习群体创新实验区、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试点班、基于自由探索的自我发展模式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并对研究性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是中国高等学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大声呼吁予以改进。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并得到教育部的大力倡导(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我校于2005年5月在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比较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10月该课题被批准为湖北省省级教改课题,同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2006年9月我校又承担了高教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校一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力图在我国本科研究性教学的认识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继续开展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分别在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物理)、学科课程教学(电子科学)、专业课程教学(通信工程专业教育)、大学生科研发展计划(基于自由探索的自我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模式探索,完善了研究性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构建了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主要反映在:本科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撰写了大量科研论文,获得了一些科技专利,并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增强。
  
  一、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而相应来说,研究性教学则是指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作为大学,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把科研的成果和过程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实践,目的就在于要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
  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思想源于洪堡最早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教学原则。他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不停探究的过程之中。在高层次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的理由共同探求知识。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德国大学的改革使德国在几十年内一跃而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制度的国家。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德国大学的做法,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更加强调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研究型大学过分强调教师的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等原因导致了教学与研究从统一走向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知名教授极少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等现象。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一直呈现下滑趋势。为此,1995年,美国创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对研究型大学改进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门研究。1998年博耶委员会发表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研究型大学生态”的教育理念,这个生态的核心就是把本科生纳入到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
  博耶报告的发表拉开了美国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研究型大学纷纷创设或者扩展原有本科教学计划,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第一、大学生研究计划,比如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ROP)、独立活动计划(IAP)、工程实习项目(EIP)、综合研究项目(ISP)、回归工程计划(RP)以及新生研究指导计划(FAR)等;第二、开设丰富多彩的Seminars课程,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研讨课为特色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达沃斯大学、西北大学的高级顶点课程,主要是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与所掌握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研究性教学逐渐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
  近年欧洲研究型大学逐渐认识到,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必须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本科生教育不能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应该成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欧洲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牛津大学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布律内尔大学以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为特色,强调课题设计、问题求解和“经验的”学习: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大学也开始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模式。
  我国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活动,如清华大学实施本科生“学生研究训练”(SRT),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课等;浙江大学增设综合性、研究型、项目化课程,讨论式小班化教学,实施大学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华中科技大学的“面向工科物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和“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Dian团队)”。还有很多的研究型大学也开始重视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但从总体上来看,研究性教学在我国大学还处于摸索阶段,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于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湖北省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为主任单位)连续三次对湖北高校的大规模学情调查都证实了上述结论。我国开展研究性教学亟须从理论上对正在进行的实践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同时又指导下一步本科研究性教学改革。结合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项目组尝试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构建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的体系:
  1.研究性教学的“教”与“学”。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教”,也体现在“学”,本科研究性教学需要从对固有知识和先在结论的把握转向对未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掌握。(研究性教学的主体)
  2.研究性教学的“源”与“流”。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源泉在于学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优质资源,鼓励教师把学科前沿的东西转化到教学中与学生共享。(研究性教学的内容)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