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人文地理学本科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周尚意 朱华晟
教师发扬学生潜力和进一步的重点培养学生提供条件。
2.功能要素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
首先,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包括助教以及院系相关教学行政人员等)、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多向互动与有效反馈机制,从而促进各主体要素的创新活动。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除了系统地传授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之外,还尤其关注地理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地理学人才特有的认知视角、思维方式、解题方式和知识基础,为建立研究型大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再次,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人文地理学而言,“国际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理论与方法,科学系统地训练其研究惯性与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促使学生关注并发掘国内独特的人文地理事物及其内在机理,从而把握人文地理学的“地域性”特征。
(2)课程内容体系调整与完善
在积极吸取欧美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的数量,开设符合学科发展并且适应社会需求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设计一方面更加注重基础理论与经典案例的有效贯通,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的理解与开拓,另一方面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手段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资源效率与教学效果,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时强调纵横两维链接,即既注重人文地理学课程之间的横向链接,又注重各门课程与本院开设的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纵向链接。现已初步形成以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资源与环境学三大基础理论课程为骨干,包括区域人文(经济)地理、部门人文(经济)地理和其他相关课程在内的人文地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其中“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内容,包括文化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聚落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学(教学内容与其他人文地理学课程少有重复)。并且重视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及野外调查的系统教学,尤其注重新技术(如GIS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此外,目前人文地理学教师的研究生讨论会、协调发展会全部对本科生开放,这在人文地理学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每年约有30%的本科学生参与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来。
(3)三类教学课堂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
人文地理教研室开创性地构建了教室课堂、虚拟课堂和野外课堂等三类课堂,建立了与国际接轨、并注重师生互动、增强学生探索性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室课堂”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教学,同时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与解难的能力。教室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除了教师讲授之外,还采取小组学习、分组讨论、个案研习、学生专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
“虚拟课堂”,即建立虚拟网络课堂平台,使教学过程突破了有限课时的限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空间。虚拟课堂设有多个板块,如练习测试、历届学生作业、选读文献、教学录像、互动交流等,采取师生间、学生间、校际间等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助教承担日常维护与管理的重要职能。
人文地理学素来注重人地关系的野外考察与探究,开辟野外课堂可以通过面向社会的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更增加了野外实习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野外实习的次数、实习课时数及其所占比重均有比较明显的增加,按照“点——线——面”的野外教学思路顺次组织开展(见表2)。野外课堂开始由传统的认知与验证型教学模式转向探索与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有效推进研究进展,将欧美大学课堂中流行的seminar教学法贯彻其中,分组学生与教师、助教共同讨论多向交流和激励。实习内容除了验证型考察之外,还增设了教师指定主题的小组集体探究性项目以及个人自拟主题的探究性项目。
(4)测评方法改革
人文地理学课程现已建立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测评法。首先,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程度,还关注他们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水平。其次,在学生个人课程总成绩中不仅包括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还包括平时作业和野外实习结果。为了不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每门课程约有三次作业,而且采取个人作业和小组集体作业两种形式。表3以人文地理学这门课为例,列出学生作业的主要信息。随着野外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野外课堂对学生的考评也纳入多项因素,包括从准备工作、现场勘探到实习报告完成等整个过程。此外,考试方式也逐渐由笔试转向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期中考试多采用口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其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4)。
四、教学创新的初期效果
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推动着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由骨干教师编著的《文化地理学》(2004年)和《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2006年)均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影响方面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1)本科生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取得较多的创新成果。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创新体系促进了本科生系统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同时其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成果均有明显的提高或增加。2002—2007年期间,共有125名本科生获得并完成37项国家级、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每个项目可由多人承担)。2004—2007年期间,共有72名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
(2)与国内外的教学合作加快,虚拟课堂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人文地理专业开设的野外课堂和虚拟课堂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兄弟院校中享有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国内有十个院校与本校开展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合作,如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甚至部分学校的学生自愿参加本校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自2004年起,本校还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建立了人文地理学野外课堂交流合作。
虚拟课堂为本校人文地理学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成为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之一。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站和野外实习网采取部分或全部对外开放的模式,吸引了许多院校的师生。他们通过网络进入不同开放级别的虚拟课堂获取课程资源,其中还受到部分中学生、中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的密切关注,并且经常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反馈。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编号:J063053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