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凸现文化价值 回归文化本位

作者:陈荣杰

设,照计划还有8门两年内开设)。
  
  二、在教育发展中回归文化本位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年年变样、三年富强”的历史境遇中,我们才可能在更高、更广的层面推进我们的课程建设,才可能在“中国文化”课程以及配套的公选课中凸现文化价值,使文化素质教育回归文化本位。“中国文化”课的重新定位和文化传统类的系统课程的开设,这本来就是我们学校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的产物。最近这三年里,我们学校开始了又一次大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及校训的充实、新校区的启用和书院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与两课中心并列,所有这些都使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再从整个国家的教育来说,高校评估中列出了文化素质的考核、《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开设向全体大学生的中国语文,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回顾于文化本位,把传统文化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以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励志明德,我们的教学创新秉承了华东理工大学重人文教育、重育人教育的优良传统,延续着华东理工大学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作风。我们的作为即是在审时度势,敏锐地顺应社会现实的发展,积极贯彻学校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校教学改革的产物。陈敏恒院长领导的教学改革突出了文化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不仅要懂‘物理’,还要明‘事’”。1987年正式推出“文化艺术课程系统”,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四年的学习中完成6门选修课180学时;并将“美学”列为公共必修课(36学时),文化素质教育与外语、体育、政治理论一样被看作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方面。2004年,新一届领导提出了“三年行动纲要”,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以及校区建设、教师福利等方面提出了令人振奋的发展目标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华东理工大学又一次吹响了了集结号、冲锋号。我们面临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被列为学校精品课予以重点建设,校长钱旭红博士为教材作序言,高度评价课程的意义,同时又为我们的教学指出了方向:“实现在精神上与先哲们的对话,从而成为懂‘物理’、辨‘事理’、明‘人理’的青年才俊。后成‘家’,先成‘人’。”也就在2005年,学校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与思想教育中心汇聚,再加上几个社会科学的研究单位,组成了人文科学研究院。这样,我们以传统文化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和组织机制上均得到了明确的肯定,我们可以而且必须重新界定我们工作的职责、任务:在传统文化中发现并弘扬其文化价值。
  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是学校教学运作、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贯彻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从属于教务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这是我们多年来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这不仅因为在工科占优势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学校领导层和院系领导的认同难以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也难以使广大学生积极投入。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作,文化素质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当然要将自身的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运作和教育改革,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或许,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思考特点和学术追求,对文化素质教育会有不同的评价、态度。这更需要我们积极地面对现实,以我们工作的实绩赢得更多的认同。正是这种创新、独行与务实、求同的结合使我们关注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实际运作,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找到发展的空间。2006年我校的校训作了充实,“勤奋求实”后又加了“励志明德”四个字,强调在知识传授和创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更需要强化精神的传授与提升,以培养至善新人。学校领导力图发扬光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古老的大学精神。2007年,在我校新校区中树起了墨子塑像,它提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两千年前的中国出现过一位的伟大科学家、工程师及思想家,一位远早于希腊文明就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巨人。人类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不断地回到轴心时代去汲取思想资料,我们学校在跨越式的发展中也同样从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寻求向前的力量。我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当然要努力发掘并弘扬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于是,我们重新制定了“中国文化”教学大纲,并组织了教材的重新编写。在儒、道、佛以及法家、道教之外又加上了墨家、兵家,并从“形而上”延伸到“形而下”,增加了民俗、建筑、器物、服饰与饮食等方面的内容。
  正是由于我们自觉地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运作、教育改革,紧跟学校的发展战略,因而我们的课程可以在学校的规模扩张和教育质量提升中获得大的发展,实行了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以传统文化从事文化素质教育。2007年5月,教育部专家组在我校进行教学评估,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之外又有文化素质测试,评估专家还到人文科学研究院检查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这对我们的工作既是肯定,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拿出一点新的东西、实在的东西。评估结束后,我们就加快了系列课程的建设。2007年9月学校的海滨校区启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也迫使我们迈出大的步子,我们从学生工作系统选聘了5个长住海滨校区的年轻硕士来上文化系统的公选课,师资匮乏的尴尬局面一举扭转,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系列的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2008年5月,在学校的“教育质量工程”中,我们又对这些新开设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使之精品化。由于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管理严密,再加上前面有成功的课程作为样板,因而这一年新开设的8门公选课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我们的课程服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战略构想和日常管理,我们扎扎实实的课程建设成果也获得了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同、赞许。现在,我们的公选课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已经专门列出了一个模块。传统文化也从1个学分增加2.5个学分,“中国文化”1学分课+某一门公选课1.5学分。我们的课程和我们学校一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三、在民族复兴中张扬文化力量
  
  在全球化、中国崛起的大趋势中,文化实现着我们民族的身份认同,凝聚着民族精神。文化体现着国家的实力,成为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推进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文化”课的重新定位,并构建了以传统文化为轴心的系列课程。可以这样说,我们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凸现文化价值,反映了在全球化、中国崛起的历史环境中人们对于文化的理性意识和执着呼唤,而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又使我们可以跨出这一步,传统文化的教学走出道德本位,彰显文化自身的价值,确认文化的应然位置。
  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正在全球竞争中崛起;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中国承袭着历史传统。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