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凸现文化价值 回归文化本位
作者:陈荣杰
正是基于我们对全球化的大趋势的理性洞察以及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的社会使命感,我们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让青年学生了解并认同灿烂的华夏文明,进而自觉地承担起我们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2001年,我们一开始做这项工作,自信、豪迈中还夹着几分悲凉。在我们的屏幕中活跃着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卡通漫画乃至韩国的爱情剧,充斥我们校园的是乔丹照片、村上春树的小说。我们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长大,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知晓愚人节、情人节。中国的大学生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应该具有“中国情结”、“中国心”。为此我们提出要向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讲中国文化,得到了学校决策者的支持。中国文化之类的课,在高校一般是面向文史类专业学生以及部分有文史方面兴趣的学生,要像外语、计算机以及政治理论课一样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在讲台上站稳,我们是有几分紧张的。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快征服了莘莘学子,也消除了我们的疑虑、担忧。从2002年到2005年,经过第一轮的建设,“中国文化”初显轮廓。接下来,我们积极探索着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与古代圣哲对话。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的课后,多了一点对于文化传统的关注和思考,以至在专业学习中凸显出“中国情结”、“文化元素”,比如学管理的同学以科学管理的“有为”与“无为”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在毕业设计中结合了民俗、戏曲的内容。这时,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力量,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不仅仅是我们处世为人的道德资源,而且也是科技创新、艺术创造的智慧宝库。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人类是不断地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去创造新的世界。今天中国是昨天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们一直对大学生说,要在华夏大地上开拓事业,就一定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即便是到新大陆去驰骋,也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从而与其他文化对话。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文化传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和“魂”,支撑其我们每一个的骨架和心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应该努力以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学生的精神人格和创造力。
孔孟老庄,从处事为人的道德规范到体察人生和宇宙进而平衡人与人、人与天地的智慧,我们教育理念的演变是与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观念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当初,传统文化被作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作出这样的陈述:以孔孟老庄引导大学生“明事理”。熟悉民族心理、培养爱国主义。这是思维定势,更是话语策略。现在,党的十七大地明确将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今年年初的大雪灾、奥运火炬传递中全球华人的热忱以及大地震后海内外同胞携手抗灾、众志成城,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文化的力量——我们是作为一个民族、炎黄子孙而同仇敌忾,面对来自大自然的灾害和外部世界的攻击,而凝聚我们民族的恰恰是文化!人类社会生活正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沟通,构成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文明古国也正在全球化历史潮流中走向世界,走向繁荣富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因为,人们面对着如何在异质的文化前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中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还因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泛滥使年轻人沉迷平面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就需要在以传统文化为莘莘学子“树魂立根”。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报告中指出:“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对于那些最贫苦无依的人们来说,他们的价值观是他们拥有的唯一财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传统价值观使他们不至于迷失自我,并赋予他们生活以切实的意义……人们担心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身份、归属感和个人的意义正在逐渐消失。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中,“中国近代史”替代了“政治经济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与时俱进,我们也对课程做了新的规划,一方面,“中国文化”努力从传统文化的发现并凸现其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根据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和教育资源,我们构筑了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系列。2001年,我们从“美学”转向“中国文化”,我们教师都是中文专业的,带着几分“悲壮”转进到哲学、历史领域。现在讲器物、讲民俗,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天地。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进步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而调整课程的目标、内容,这是我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条原则。
最后,也顺带总结一下我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第一,要面对学生,充分考虑我们教学对象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使文化素质教育言之有物、春风化雨。第二,要面向学校,积极领会学校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使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运作。第三,要面向时代,敏锐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使文化素质教育紧跟并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