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纤维艺术对立体构成教学的启发与探讨

作者:程 嘉




  
  (二) “表现力”是实现自我意念表达的手段
  
  表现力简言之就是指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人的感情、情绪、激情的能力。它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存在价值及对受众的影响。
  在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训练手段来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思维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单元的训练课题都是以纸作为媒介来实现的。根据纸的特性,我们可以有以下一些加工技法:折叠、折痕、划痕、揉皱、摩擦、弯曲、剪开、击破及腐蚀、染、烫、烧,等等。这些技法的灵活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纸的优势。如果我们将纤维艺术的教学内容与之相结合,则能大大地拓展这一范畴。
  从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来看,材质是其表现的重点。材质的创新引发了越来越丰富的制作工艺。无论是运用传统材料还是现代新材料,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工艺,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感受。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材料外,纤维质、线条状、具有物理或化学纤维属性的材料,均可列入现代纤维艺术的范畴。如金属网、铝箔、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稻草、谷类、蜡甚至女人头发,等等。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纤维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将这些材料的使用引入到立体构成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还可以锻炼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编织、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染色等综合技法,在已有的立体构成加工技法上,展开对表现对象的分析、观察、思考、选择,使其具有坚硬或柔软、沉静或路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光滑或凹凸等不同的质感、肌理感、色彩感、状态感,形成不同的精神氛围和风格各异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主观意图,以个性化的表现力实现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教学环节安排(以四个阶段为例):
  第一阶段为“基础造型能力”。通过“一刀切”、“板式结构”等半立体空间结构的训练及多色块线状材料组合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增强立体意识,实现从二维空间到二点五维空间的过渡。
  第二阶段为“基本造型语言”。通过对几何单体图纸的展开、加工到单体集聚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之带着一定的设计意图去创作,实现从二点五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
  第三阶段为“综合材料分析”。以某一创作主题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加工手段基础上,充分借鉴纤维艺术中的编、结、绕、缝、粘等多种制作工艺,寻找相适宜的表现材料和表现手段,展开对材料形态、色彩及空间造型的思考。
  第四阶段为“自我意识表达”。通过对各种可利用的造型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从空间形态及色彩、肌理等角度进行思考,探研立体形态独特的结构和表现语言,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及对主观情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卢少夫.现代立体构成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
  [2]刘力承.纤维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J].装饰,2002,(111).
  [3]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4]蔡从烈、秦栗、薛建新.纤维艺术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