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纤维艺术对立体构成教学的启发与探讨
作者:程 嘉
[关键词] 材质 纤维 个性化 表现语言
作为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体系中的一员,立体构成课通常都是被放在最后一门来讲授的。其道理当然很简单,因为它是相对最综合、最繁复杂,也是操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前面两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学生此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画面表现能力和色彩理论知识,为从平面到立体这一跨越打下了基础。笔者在近五年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科学而系统的构成形式训练之后,通常都会对立体构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激情,将其转化为创作的原动力,必须从“想象力”和“表现力”两个方面入手。
(一)“想象力”是进行空间立体造型研究的前提
就艺术创作而言,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是指利用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想象力的缺失也即意味着创作才能的枯竭。但是众所周知,“想得到”并不等于“做得到”。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学生并不缺乏想象力,但却无力将这一本能的、原发的能力引入到设计领域中来。
“三大构成”在我国已确立了近三十年,其教学内容已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大、中专艺术院校,尤其是设计类系科的必修课。作为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印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教学模式已渐渐固化,这也跟我国目前整体的教学风气紧密相关。在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动给予、学生被动等待,这样的后果严重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造成“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加之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受工艺所限,学生便逐渐丧失了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内容的单一,也极大地禁锢着学生的想象力。要解决这样的矛盾,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之带着一定的设计目的而学习;其次,要使学生摆脱依赖心理,逐渐养成独立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并且最终解决困难的能力。
1.将纤维艺术的观念引入到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中,以材料的丰富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有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半立体到立体的构成训练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传统的训练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立体造型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在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及个性化方面则明显不足。如何改进已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从而集思广益、广收博取,笔者认为,对纤维艺术综合材料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纤维艺术是一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广泛关注的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之一,是一种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如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来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近现代对于纤维艺术的研究则同样起源于“三大构成”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院。在这所学校内,还专门设有供师生们进行纤维材料研究、工艺研究的纤维艺术研究所。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空间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我国目前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中,纸的学习和研究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一刀切”、“多刀切”、“只切不折”、“只折不切”、“多折多切”和“板式结构”等二点五维空间的学习逐步过渡到柱式结构、几何单体结构、仿生结构的学习,几乎所有的主要训练形式都是在纸的材质基础上实现的?作为一门材料而言,纸有着许多其他材料不能比拟的优点,比如价格低廉、品种多样、加工方便,等等,但其在色彩、肌理、质感等方面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加之纸有易燃、易脏、难保存和难去折痕等缺点,也使得纸的加工手段相对显得比较粗糙而单一。
将纤维艺术引入到立体构成教学中,必须从对材料的认识开始。正如当代最著名的纤维艺术家,有着“高比材”之王称号的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所言:“现代纤维艺术效果用笔和纸是难以描绘的。”绘画说空间,雕塑讲量感。纤维艺术则注重空间与量感的综合表现。这与立体构成的创作目的是相一致的。在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中,单一的材料很难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愿望、追求。而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是十分宽泛的,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寻找,可用的各种不同质地的纤维材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础特征,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些因素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也即意味着拥有无限的造型语言。
2.从材料的特性中得到启发,带着一定的设计目的而创作 。
一件好的作品,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多种材料的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通过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从而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表现材料的开拓,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熟悉、使用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材料的特性。正如画家必须熟悉颜料、纸张的特性,雕塑家必须了解土、木、石、金属等材质的性能一样。要进行立体空间的设计,表达独特的创作构思和个人情感,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所用材质的性能,才能使创作进入“因材施艺”或“因艺施才”的自由天地。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就已经很常见。古人不仅善于利用天然纤维丰富和美化生活,还不断发明、改进纺织技术,使人造纤维普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专门从事织绣的机构和艺人。一直以来,传统的纤维艺术以地毯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当代艺术的推动,现代纤维艺术已脱离甚至超越了原初的创作形态及材料语言,呈现出更多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材料语言也不断地扩展和被挖掘。
材料质地往往决定着纤维艺术的表现手法,羊毛的轻柔温暖、棉麻的粗糙厚重、竹滕的光滑质朴,每一种材料都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和肌理,也在向观者诉说着不同的情感。正如美术教育家陶如让先生所言:“触摸着充满纤维材料的作品,能够让你感到大地与物质的存在。”一个善于创作的人,必须能够巧妙地将材料特性注入到创作过程中去。材质的丰富变化,对视觉、触觉和情感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这是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所不能比拟的。
材料质地的不同也必然决定了其自然特性的不同。如羊毛因为表面覆有鳞片,所以使其具有致密且不易散开的特点,非常适合编、织、结等工艺。麻类纤维具有拉力强、抗弯刚度强、黏着力小、不易腐烂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一些造型性很强的空间装置作品。还有锦纶、涤纶、腈纶等人造纤维,具有耐磨、易洗快干、不易老化、色彩艳丽等特点,它们与其他一些天然材料的搭配使用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画龙点睛之功效。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从而创作出构思巧妙、形式多样的空间立体造型作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