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论化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作者:王 丽




  [摘 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要表现在其学习活动中,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和估计,它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 自我效能感
  
  在我国应试教育、竞争性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被看作取得良好考试成绩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人的发展的最根本手段。过于激烈的学习竞争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造成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甚至常常感觉自己成为学习无能者。这样,学生就不能形成强的成就动机,对学习缺乏自信和乐趣,不但认知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还会对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只有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产生想要的结果,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才有战胜困难的动力。
  1.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关系。在教育领域,很多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选择、努力的程度、面对困难的坚持性与持久性、焦虑状况等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也就影响学生的成绩。一般来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他们成绩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会越小。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所选择的学习任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这必然能激起他们更高的学习动机水平,使其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更多的坚持和努力,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由于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错误的估计,选择的学习任务也往往不切实际,要么很容易,确保成功;要么非常难,甚至不可能成功。这都说明了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技能的进步是富有启示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成绩很有帮助。
  2.自我效能感对化学学习的影响。化学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特点,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中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是对抽象的化学概念的理解、物质性质规律性的运用、微观事物的认识、还有一系列涉及数量的计算,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原子结构中电子云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各种化学键及分子间的作用力等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分子的结构及极性则需要应用空间想象力,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与化合物性质的关系要求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要求难免会给学生顺利学习化学造成许多困难,若这些困难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其化学学习水平的高。
  而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不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挖掘自己的潜力或者向外界求助,勇敢的面对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另外,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化学实验,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这也受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影响其参与化学实验操作的情绪和心态。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面临化学实验任务时的心身反应是不一样的,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较为自信,能够在实验之前,让心平静下来,然后集中注意力,非常自信、从容地按实验步骤和要求进入状态。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信念不足,心里浮躁,不能入静,或不能完全入静,这样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仪器时会手忙脚乱。比如,倾倒或取用有毒性或腐蚀性的药品时,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手脚发抖。结果是越怕越抖,越抖越出问题,药品滴洒在手上,仪器失落破碎,越出问题越怕,形成恶性循环,每次实验总以失败告终。
  可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维的不利影响,排除困难与压力,提高其动机水平,对提高他们最终的学习成就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化学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他们对完成特定化学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对促进他们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既是指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让他们感到有能力学好化学,这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水平。就化学学习目标的选择来说,太难、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太难,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太易,没有经过一定的努力获得,学生不会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只有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选择那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的目标,比较艺术地强调学生努力的作用及其能力水平,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时,目标定得太泛、太远都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只有那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地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水平、基础状况,有针对性地从易到难、由近到远、由具体到广泛的原则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确立目标、实现目标、再确立、再实现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
  (2)创建科学评价体系。青少年学生随着其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虽然能对自我能力进行一定的客观评价,但他们仍不可避免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生活中总要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特别慎重。比如,教师最易使用言语鼓励,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而使其易于成功,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实现。那些不切实际、浮夸的言语鼓励是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实现,因为这不仅使教师失去威信,反过来还会挫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一是评价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划分学生的等级。正面评价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付出努力的学生,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二是科学的评价方法。教师必须摒弃“以结果论英雄”的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并予以肯定;三是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必须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在各自的程度上形成“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对“学困生”这种特殊的评价标准就更加重要了,要让他们在努力——成功——得到肯定的体验中,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因此,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