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陶剑文 黄崇本




  (二)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的“2”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实践总体设计思路,利用当前实践中的“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四个体系”,即面向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教学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
  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电子商务网站系列、图形图像处理系列、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等)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模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心理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知识、体育等);专业基础(技能)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专业能力模块(ASP应用程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拓展模块(职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综合素质模块(社会服务、假期实践)。面向职业岗位(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软件编码员)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与政策的认识、社会责任感、言行的自我约束与自觉规范、职业道德等)、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调适力、情绪情感控制等)、文化素质(知识行为意识、法律、语言规范表达等)、职业素质(熟知专业理论、掌握专业特长技能、了解市场行情等)、创业素质(创业意识、自我意识与主动精神、参与和实干精神等)。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能力。
  
  (三)基于“双导师制”的“1”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所谓“双导师”,即学校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对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首先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订实习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了解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再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并对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后由用人企业对学生的临岗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划分等级,达良好标准的,给以学分认定。
  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学生顶岗实习,置身于岗位中,学的都是用得着的东西,学习效果好,岗位针对性强。而且,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切身感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设计和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促进就业和自我创业,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另外,“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校方的经济支持,对企业导师实行“双薪制”,即校、企双方共同支付企业导师工薪。只有具备有力的经济保障,才能保证“双导师制”的切实实施。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外视质量观”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审视和判断教育教学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着力改革学校评价的内容、方式,需创造一套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2+1”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
  总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产学研合作办学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打造自身办学特色,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围绕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积极地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尚处于探索中,但愿本文能给当前“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振东.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与科研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评估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陶剑文(1973—),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