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高职院校“三权”关系

作者:傅高勤




  摘要: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要处理好职业权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关系。职业权重就是高职教育要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发挥职业优势。行政权力就是高职院校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职业本真为动力,建设既具育人功能,又具经济社会功能的高等学府。学术权威就是高职办学要以市场为基础,以科研为龙头,开创新兴产业。
  关键词:职业权重;行政权力;学术权威
  
  有关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
  办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为核心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主要观点有如下三种:一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理论依据,提出办好高等院校要处理好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大权力系统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的大学管理体制,有利于搞好大学内部管理,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二是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理论依据,提出高等教育资源权力配置模式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四大权力系统组成。这种观点认为,过来的研究者较少论及学生权力在高校教育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下,学校与政府、学生与高校、政府与学生权利关系的基本点是:自主办学和有限政府、自由选择和契约关系以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多少考虑到了学生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地位和影响。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后,学生适当交费上学,学生权力纳入资源配置机制中来也是情理中的事。三是按照高校内部常规管理模式,提出高校内部基本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大权力系统。这种观点认为,高校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履行管理的职责,称为行政权力,它具有“科层化”特征,其核心是以高效率为行动的首要目标,并严格遵循等级制度。高校学术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学术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和以他们为主体组成的学术组织(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一般处于较松散的状态,上级对下级往往是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上述三种观点的核心是高校内部管理以行政权力为主还是以学术权力为主?直接讨论的重心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学行政化。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大学行政化现象十分忧虑。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其关键就是在整个专业教学环节上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面对发展的社会需求及各种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最终应体现在对社会和市场的适应这个核心问题上。高等职业院校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学院内部机构按科层制原则建构。尽管学者们十分忧虑因行政权力过强而使高校办学失去其根本意义,高等职业院校职能的多样化,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纵深性,与市场联系的广泛性、时效性,加上高职学院组织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发挥作用才能管理好学院。然而,同普通高等院校和社会行政机构相比,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应更注重处理好职业权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威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权重摆在首要位置
  
  笔者认为,以往对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关系的讨论,无论是两大权力系统、三大权力系统还是四大权力系统的观点,都忽视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据此推论,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权重摆在首要位置。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这里说的不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而是指具体的职业岗位、业务目标或规格。通常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正如国家教育部《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中阐明的:“职业大学要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应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这种工作任务,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观必须以技能和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在从图纸转化为物质的过程中,具有指导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逐步深入生产领域的今天,企业不仅需要技艺性较高的现场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而且迫切需要技术和能力呈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成了高职院校的任务,也是这几年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二是专业设置的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既是自身的特点,又是自身的优势。高职院校主要是按社会、市场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本身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即以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和实习,培养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人才。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变成这种职业的行家里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这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往往最容易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对这一观点的高度概括。三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育与训练、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各高职院校从1994年开始对教学进行了改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由4∶4∶2调整为3∶3∶4,不断加大专业课比重,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种加大实践课教学比重的模式,突出了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行政权力的权威性
  
  目前,对行政权力概念已形成共识的解释是: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在一定的组织管理系统中,按照固定的级别层次和职能划分,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性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权力。行政权力作用的对象是行政事务,高职院校行政事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教学、学术活动关系紧密,为教学、学术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事务性工作,如日常教学实训工作、教学设施配置、教学档案管理、学术活动的开展和管理等;另一类是比较纯粹的行政事务,如人事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行政权力主要以科层制行政组织系统为依托,对学院上述内部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权力特点是突出照章办事和等级服从。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推动教育为社会、为市场培养高级适应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从产生时起就烙上了普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行政权力强、学术权威弱的深深印记。行政权力产生有其历史、社会和现实意义,对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认识如同普通高校一样,不能单纯地贬低行政权力,而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充分发挥行政权力的“权威性”。按照袁贵仁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解释:即现代大学制度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据此思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应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发展规模适当。行政权力中隐性存在的高、大、全指标效应不是高职院校发展追求的目标。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一种盲目攀大现象,超出了现有办学基础和条件。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较为合理的学院规模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形成学院规模与结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衡量高校地位的标准,不在办学规模的大小,而在办学质量的高低;不在外延的扩张,而在内涵的提升。如果偏离这个标准,就有可能导致盲目发展。二是建立知识型的校内组织机构。传统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和运行的,教职工与学院领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现代管理客观上必须打破高职院校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柔性的、灵活的、高效的知识型高职院校组织结构,逐步消除等级差别,使高职院校任何一个教职工的信息、建议、意见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机构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院校领导系统。三是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通过科学化运作,要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建成三个中心,即学院领导班子成为全院的决策中心,处室成为学院工作的协调中心,教学系部成为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质量中心。
  

[2]

存入我的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