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课转型研究

作者:周美兰 李传东




  (五)文化课的课程实施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思考和运用。
  学习方法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中,学生通过记忆策略、问题策略和多媒体学习策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分别占76.5%、23.5%、5.6%,而应被广泛使用的研究性学习策略,在所调查的学校几乎没有使用。从访问结果来看,原因有三:一是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缺乏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指导;二是学校、家庭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有限;三是学生对学习教材缺乏研究的心向。
  学习路径在“您认为现在的文化课教学中,最亟需改进的有哪些方面”问题中,约有69%的教师和67%的学生认为课程实施应加强实践性。这意味着文化课教学行为应该以专业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分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将学科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学生职业的适应性。
  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理念衡量文化课程的实施现状,大部分学科偏离其职业属性,需要与职业特征联系在一起,实现文化课程转型。
  (一)实现文化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文化课课程开发主体虽然实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但仍有大部分课程过多地依赖专家委员会统编的课程。国家文化课程试图摆正技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但由于技术太分散,文化课程只是解决概括性问题,而没有专门的知识基础和技能,[5]降低了文化课知识性功能。因此,学校要提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规模和领域,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文化课程。
  (二)文化课课程目标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文化课课程目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突出体现岗位就业目标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相对薄弱。课程设计要抓住“职业”特色,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学校管理要把教师完成课程目标与年终考核挂钩,以增加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关注程度。
  (三)文化课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
  文化课课程规定过多,缺乏选择性、创新性、应用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需要增加与学生生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知识教育能够贴近实际、走向生活,[6]改变过去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的现象,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强调课程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7]
  (四)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文化课课程结构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缺乏与核心课程(专业课)相关性,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还没有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忽视了文化课程对职业化技能的优化和补充,对课程的工具性功能认识不足。模块设计应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核心,以岗位和职业对知识的规范要求为标准,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常识水平、技能应用和个性化需求,形成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文化课基础知识模块。这种文化课程模块突破了以校园为中心的模式,构建开放式的课程模式。[8]
  (五)课程实施开放性
  学生学习知识就其性质来说,更多的是模拟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课知识对典型职业活动的实践性体验,学习效能感低,参与程度弱。因此,课程实施以职业情境为导向,通过对职业工作过程“学”的过程,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主观知识——过程知识。[9]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多元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10]
  
  参考文献:
  [1]王凤秋.当代知识的变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4).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成为最主要的智育目标[N].文汇报,1999-12-30(8).
  [3]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4).
  [4]刘欣.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与特色办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5]翟海魂.21世纪英国中等职教改革动向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6]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7][8]肖凤翔.隐性经验习得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5).
  [9]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10]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 教育研究,200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