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

作者:李新生




  以提高学生就业工作水平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学生就业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决策机制。要建立学院党政一把手主抓的学生就业领导机构,统筹毕业生就业工作,设立就业决策信息中心,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实现就业工作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学院、系部、班级“三位一体”的学生就业工作网络,明确学院、系部、班级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建立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学生就业工作促进机制,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有责的就业工作新局面。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工作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学生就业工作既是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也是办学系部的重要工作,要制定职能部门与办学系部关于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建立考核制度,科学评价办学系部的就业工作,强化责任,推动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以学生就业服务为宗旨,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服务机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要突出对学生就业的服务与指导,形成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的全程化就业服务机制。一是要树立新观念,由就业管理向就业服务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不再有更多的分配权,在工作中体现更多的是服务。就业工作机构与办学系部应树立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的理念。二是要建立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专业化就业服务体系。必须依靠机制、依靠政策、依靠科学、依靠管理,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制度体系,制定就业管理制度,健全就业推荐、笔试、面试、考察程序,确立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面试、考察签约的良性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保障。三是要实施毕业生追踪服务,做好信息反馈。建立毕业生追踪服务机制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经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形成以毕业生为联结点的校外就业推广网络,检验学院人才培养的效果。通过追踪服务,广泛收集毕业生对教育教学、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意见,建立起信息反馈体系,既可为在校生提供就业与创业示范,又可为学校的专业改革、教学改革与职业指导改革提供依据。
  以人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为切入点,构建科学的就业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系部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要通过建章立制,将系部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充分地结合起来,改变系部只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局面。一是要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开展就业工作评比,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结合好、效果好的办学系部进行表彰奖励,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二是要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系部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与学院内部分配制度挂钩,与部门评优评奖挂钩,促进系部重视与关注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是要建立学生就业工作个人表彰制度,对就业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就业工作管理人员热爱工作岗位,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参与。
  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学生能否科学择业与作出正确的职业定位是对就业指导与职业定位指导效果的检验,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声誉。一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定客观的择业标准,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结合、个人素质特点与职业要求的结合。二是要开展心理指导,调整好学生正常的就业心态。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用平常的心态面对就业,提高职业心理素质。三是要进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高职学生要在各类人才竞争中取胜,必须了解企业、了解职业、认识自我,必须具备相应的求职技巧与方法。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应聘指导和选择职业指导。
  以学生就业基地建设为途径,构建校企合作型学生就业新模式高职院校要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要着力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与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需求供给链”建设,开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活动,让学生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构建校企合作型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和学生就业新模式,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赢”。
  
  参考文献:
  [1]耿绍宁.基于市场机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
  [2]张莲香.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3]张秀萍,夏薇,等.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及其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5.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新生(1971—),男,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高等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