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 钰




  摘要:运用择业效能调查表对85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此项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寻找差异形成的内部与外部原因,提出提高高职女生择业效能的若干建议,并可以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性别差异
  
  问题提出
  
  自我效能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择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国外关于择业效能的研究多围绕性别差异展开,为了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必须探求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在择业自我效能上的独特表现。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以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全日制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不含业余及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学生,于2005年5月至7月发放问卷850份,回收80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71份(其中男生387人,女生384人),有效率为90.7%。
  研究工具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Betz和Taylor(1983)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的基础上,结合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的访谈,修改了部分问题,确定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的结构(包括职业素质评估、职业信息获取、择业目标定位以及择业问题应对四个因素),编制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调查表。正式使用之前,在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试测。根据试测结果结合访谈表明,问卷测试结果基本上能反映高职学生的择业效能水平,具有较高的信度。对问卷各题采用五点记分,对选项“完全没有信心、只有一点信心、有一些信心、比较有信心、很有信心”分别赋值1~5分。对问卷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 11.0进行处理和分析。
  
  研究结果
  
  高职学生总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较高( =3.639),且标准差不大(s=0.514),分布接近正态。这说明就总体而言,当代高职学生对择业效能所涉及问题的表述均较有信心(见表1、图1)。
  男、女学生均值分别是 男=3.709, 女=3.568,男生择业自我效能高于女生,进一步做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3.845***>3.29),发现差异极其显著(P<0.001)(见表2)。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高职生择业自我效能各构成因素的均值进行分析发现,在择业自我效能各因素上,男生均高于女生(见表2、图2),经差异显著性检验,他们之间都存在差异。在职业素质评估(Z=3.370***)、职业信息获取(Z=4.721***)方面,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择业目标定位方面(Z=1.957)差异不显著(P>0.05);在择业问题应对方面(Z=3.262**)差异非常显著(P<0.01)。
  
  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自我效能以及各构成因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国内一些学者对择业效能不同性别样本的研究是相一致的。这就是说,男生较女生收集有关就业单位和相关职业的信息更坚决,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更自信,在遇到与就业有关的问题时,男生更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特点。差异的形成具有深层次的外部原因及学生自身原因。
  (一)外部因素
  传统性别差异思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男性在成功方面更容易受到积极影响和强化,而女性的自信在社会中易受到伤害和削弱。这无疑会阻碍女生效能水平的提高。
  就业需求岗位矛盾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大量人员的下岗、转岗。统计显示,按性别比例,在下岗、转岗人员中,女性高达59%,而男性只占41%,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专业选择有关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证实,性别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男女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大学专业的选择。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专业选择。由于现在的许多专业对数学能力都有要求,如科学、工程或经济等,所以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成了女学生选择这类专业的主要障碍之一。爱波的实验证明,当妇女们关心的角色或职业在传统上是属于男性时,她们的害怕就多一些,若她们关心的职业在传统上属于妇女时,这种害怕就会减少。因此,女生多选择师范、外语、财经等人文科学领域或专业,而近年来由于财经、外语、师范专业比较热门,很多男生也选择了相关或相近专业,各类学校相应地开办了此类专业,导致毕业生相对过剩,加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无疑会影响女生的择业效能感。
  狭隘的用工成本核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工单位也很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作为用工选择的取舍标准,他们会注意到女生将来会有孕、育、负担家务等“麻烦事”,录用女大学生必然会增加成本费用,因此多会选择男生。这种成本观念在各类用工单位普遍存在。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要么以各种理由变相拒绝招用女性,要么以建立在性别差异上的苛刻条件面对女性,或者只使用女性的“黄金年龄”段。一些单位宁要成绩较差的男生也不要成绩好的女生,即使女生有机会参与选择,但在同一档次的学校、学历、专业面前,女生受到的条件限制肯定要比男生高得多。有调查显示,在同样的用工选择中,男女的性别差异表现明显。男生的平均就业率是75%,而女生的平均就业率只有30%左右。这一方面将加大性别差异在传统观念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影响人才的平衡发展,同时也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女性的生理弱势男女在解剖和生理方面不同的结构和机能,导致两性之间在生理上的不同,其中有些不同确实影响工作的选择。如女性在体能上明显不如男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将分散部分精力、某些物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等,这些差异毋庸置疑地决定着女性对于某些行业的不适应。但这些个体性的不同,往往被用人单位直观地整体化强调,从而直接造成女生择业信心下降。
  传统的思维方式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女生大都喜欢选择比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相对于男生,她们更喜欢选择待遇高、环境好的单位,而对于一些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大都不愿接受,甚至不敢问津,缺乏竞争意识。这一方面造成相关单位竞聘人员过多,竞争激烈,同时,更给外界造成了女生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怕苦怕累,享乐思想严重的印象,从而导致了女生难以就业的局面。另外,女生在就业后大多放弃在校园中的长远抱负,把精力的重心转向家庭,缺乏事业的潜力拓展空间。调查表明,有10.2%的女性认为相夫教子能提高生活质量,有46.4%的女性选择当全职太太,这势必影响用工单位对女大学生的选择,从而也影响到女生的择业自我效能。
  能力指标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实际上,从小到大,女生无论在学业成绩还是专业发展上,都与男生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胜一筹。女生因记忆力强,并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理论学习成绩一般都优于男生;但女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这使她们与男生比较起来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大多不及男生。然而高职教育尤其看重后者,社会一直需求并且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女生在实践中显现出来的重理论而轻实践创新能力的特征,因不符合市场需要,必然使她们在应聘时缺乏优势和实力,在竞争中将自然地败下阵来。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