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初探
作者:王悦钢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现象、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相对稳定的一种信念或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依据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塞普尔(Super,1957)和金兹伯格(Ginzberg,1951)的观点,个体的生涯发展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初中生处在职业成长与探索阶段,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处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最后阶段的初中生,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或升学或就业,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如何,有何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中,其职业价值观是否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都很值得研究。研究农村初中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对于促进农村初中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浙江省诸暨市牌头镇中学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随机选择205名被试作为调查对象。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研究工具采用自己修编的“初中生职业价值观问卷”为工具。该问卷共17个题项,分成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3~5个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等分方式评分。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即Cronbachα系数)达到0.6767以上,说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实施过程问卷调查于2004年10月12日进行,共发放问卷205份,并当场回收,收回有效问卷205份。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客观性,整个测试由笔者亲自实施,采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的方式,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因子每题平均得分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声望地位、经济报酬,说明农村初中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各个因子的重视程度不同,他们最为看重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自我发展和声望地位,最后是经济报酬。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中等偏上,总体上每题平均得分为3.74分,说明农村初中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积极。
(二)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特点
性别效应分析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在性别上的效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职业价值观四个因子得分上,性别效应不显著(P>.05),但男生的平均得分除人际关系这一因子外,其余各因子都比女生高。这同国外Gribbons & Lohnes(1965)、Elizr(1994)的研究结论相似,即男生的价值观重“薪水报酬”,女生的价值观重“主管沟通”与“同事相处”。
年级效应分析 对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在年级上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在人际关系因子得分上,年级效应显著,F(2,202)=10.382,P=.000。检验结果显示: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显著性分别为P=.000,P=.036。初一学生与初三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P=.174,即初二年级学生比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更重视人际关系。
1.在经济报酬因子得分上,年级效应显著,F(2,202)=3.293,P=.039。检验结果显示:初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49,P=.036。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P=.807,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相比差异也不显著,P=.180。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更看重经济报酬。
2.在声望地位因子得分上,年级效应显著,F(2,202)=6.104,P=.003。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03。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P=.242,初一学生与初三学生相比差异也不显著,P=.208。即初二学生比初一、初三学生更看重声望地位。
3.在自我发展因子得分上,年级效应显著,F(2,202)=3.512,P=.032。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P=.032。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P=.457,初一学生与初三学生相比差异也不显著,P=.397。即初二学生比初一、初三学生更看重自我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农村初中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年级有关,这同Gribbons & Lohnes(1965)、Vondracek Fred W, Shimizu Kazuaki Schulenberg, John Hostetler, Michelle等人(1990)的研究相一致,符合Ginzberg(1951)、Super(1957)关于青少年职业选择的发展过程有其阶段性,个体的职业成就程度随着年龄与年级的递增而有所差异的结论。
人口统计学上的效应分析对农村初中生职业价值观在人口统计学上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
1.在人际关系、经济报酬、自我发展三个因子得分上,户籍类型效应都不显著,方差值与显著性分别为:F(1,203)=.006,F(1,203)=1.073,F(1,203)=1.135;P=.939,P=.301,P=.288。
2.在声望地位因子得分上,户籍类型效应显著,F(1,203)= 5.723,P=.018。家住农村的学生比家住城镇的学生更重视声望地位。这与Humbert(1964)、Shappell(1969)的研究相类似。
3.在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得分上,父亲的职业效应不显著,方差值与显著性分别为:F(4,200)=.144,F(4,200)=.860,F(4,200)=1.170,F(4,200)=.948;P=.966,P=.489,P=.325,P=.437。母亲的职业效应也不显著,方差值与显著性分别为:F(4,200)=.943,F(4,200)=1.454,F(4,200)=.769,F(4,200)=.571;P=.440,P=.218,P=.546,P=.684。这与Kiannane & Pable(1963)、Rokeach(1973)等人的研究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被试来自农村,父母亲的职业基本类似,即使职业不同,相差也不大的缘故。
4.在声望地位因子得分上,父亲受教育程度效应显著,F(3,201)=3.466,P=.017,其他三个因子得分均不显著,方差值与显著性分别为:F(3,201)=.499,F(3,201)=.865,F(3,201)=1.361;P=.683,P=.460,P=.256。经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声望地位因子得分上,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P=.019;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学生差异不显著,P=.083;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学生差异不显著,P=.485;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学生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学生差异不显著,P=.987;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学生比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更看重声望地位。被试的背景统计资料显示,父亲受过中专或中专以上教育的人数比母亲受过中专或中专以上教育的人数要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