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国外高职教育公共文化课程设置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作者:姜本红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公共文化基础课;人文教育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过程,课程目标逐渐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呈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发展总趋势。随着“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已逐步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成功的劳动者与创业者便成为新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国外高职教育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特色简介
日本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公共文化基础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是由高中开始的5年一贯制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连续进行的教育制度。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设置比例大于专业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修养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意识培养是日本职业教育的特点。以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为例,其课程分为一般教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教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总学分分别是111和97.5。一般教养课程主要开设国语、保健与保育、英语、数学(包括课题数学、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分非常高,分别为9、9、17、16,占一般教养课程的1/2。一般教养课程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史地、人文、技术史、专利法等各个领域的课程。由于受国际化教育观点的影响,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外语教育,外语必修课的总学分为17,占整个一般教养课程必修课学分(77)的22.1%。同时还开设德语、英语、汉语、韩国语等外语课程,总学分为20,占整个选修课学分(34)的58.8%。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还开设了企业实习、创造研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意识。日本的高职教育特别注意保持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均衡,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可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量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韩国高职教育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是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就业者”为目标的韩国高职教育是韩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韩国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这是韩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以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的仁川技能大学为例,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职业道德课程为必修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总学时为80学时,与计算机、英语、数学、生产管理的学时一致。在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就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课程。韩国职业教育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所以韩国人的职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十分强烈。虽然韩国的职业教育以技能教育为主,但根据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普通和文科教育课程,其中有国文、至少两门外国语、哲学入门、文化史、一般科学理论和体育等基本科目。
美国职业教育的课程特点是把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美国职业大学是建立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上,因此,强调能力培养是美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从来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将文化基础课程转化为能力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开设的讲演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从美国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要求学生要有高中文凭或相当高中学历的成绩证明这一点来看,美国职业大学对学生所具有的基础文化知识是十分重视的。美国职业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两部分,基础性课程占总课时的32.94%。如在美国加州社区学院中,一般2年内要修满60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占39个学分,基础课中,自然科学有9个学分,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有9个学分,艺术、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也有9个学分,文化课至少3个学分,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人的发展以及语言、人文学科这些与工作匹配程度相对较低的人文科学等文化基础课程,这反映出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但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国“双元制”教育不降低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使其课程设置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十分重视学生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从以下四点可以看出:一是入学的条件严格,学生需完成高中阶段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方可入学;经过“双元制”培训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需补修所缺少的文化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方可入学。二是职业学院的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15%和35%。三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文化理论课教师必须大学毕业,且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师范训练,掌握教育理论,这保证了基础文化理论课程教育的质量。四是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基础课程,一般为三个学期,只有通过了基础学习考试的学生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开设情况法国从20世纪40年代起提倡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普通文化课程的选择,注意拓宽基础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其职业技术教育在保持自身特点和职能的同时,能够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协调,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法国大学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课程一般由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17%、33%、50%。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占总课程的50%,由此可见其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南特大学技术学院的数据处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三方面的课程:其一,专业培训课程,共900学时,占总学时的50%。其二,基础培训课程,共600学时,占总学时的33%,其中数学类课程(含几何、分析、算术、数值运算、概率、逻辑、语言、图形、计算图形学、自动化等科目)与英语类课程(含实用英语、书面英语以及专业英语)150学时,表达与交流类课程(含综合记录、起草报告、就业技巧等科目)150学时。其三,普通培训课程,共300学时,占总学时的17%,包括经济组织、企业管理、妇女通讯等科目。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而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已不再泾渭分明。
英国职业教育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设置与发展概况英国在1956年发表的题为《技术教育》的白皮书中明确提出:“技术教育不应只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必须是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应变能力的培养又是以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通晓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英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强调普通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在侧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同时,不断加强普通文化课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反对实行时间过早、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30%~40%,平均为34.98%。英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第一年是以一般教育为中心的基础学年,学生通过基础学年的学习,加强普通知识教育,为进入主要学年的专门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英国也十分重视人文课程的开设,英国学者认为“现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缝必然用人文科学来粘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