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晚清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作者:龙凤姣 杜祥培 高静萍
关键词:晚清;女子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女性受教育的权力曾长期被剥夺。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女子不必接受文化教育,仅接受“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教育即可。清朝末年,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女权、提倡女子教育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呼声。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女子教育问题更是被提到富国强种之本的高度,形成了清末女学运动。与此同时,清末又兴起了实业教育思潮,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外国传教士深入中国,于其宗教学校中吸收女童入学,所兴办的教会女子学校首倡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之风,大大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在晚清产生并发展
(一)晚清女学的兴起
1898年5月,由维新派参与创办的以培养贤妻良母、保国保种为目的的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下令实行“新政”,决定“取外国之长,击中国之短”,全面实行变法。8月,清政府又颁布“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故而“兴学堂”再次成为重要议题之一。据统计,至1904年,全国女学堂已达16所,女生数为216人。“新政”初期的这些女学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初步接受西方思想的地方有识之士(包括一些思想较为解放的家庭妇女)创办的,他们认为,兴女学可以“起千年沉痼,涤五浊积染”,从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另一类则是一些相对比较开明的官方督抚创办的,他们从“宜家”、“善种”、“保国”出发,希望通过女学的兴办培养出更多的可以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虽然人们兴办女学的目的各异,但女学的兴办对开通社会风气、提高妇女地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随着女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一些接受了教会女学职业教育的女性独立于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维新时期康、梁等人提出的男女平等之口号,并将兴办女学视为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之一。此时,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大多数民办女学中,兴办女学的目的是使女子脱离依赖的性格,养成自立的人格。这就必须首先唤起长期深闭闺中的女子的职业观念,于是女子职业教育开始萌芽。
(二)女学与女子职业的发展,要求有女子职业教育相适应
最初,鉴于中国女子长期在家庭中担任贤妻良母的角色,考虑到女子的传统习惯和当时的生产条件,女子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女子进行蚕桑、美术(时称美工)、裁缝、编织、做花(时称造花)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些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唤起女子对职业的兴趣,进而使她们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一些倡导女子职业的有识之士已经在各地开始实践。1904年9月,张竹君在爱国女学中附设女子手工传习所,以“为同胞女子谋自立始创设女子蚕桑、女子手工传习所等职业学堂,以之为女子冀经济独立而谋社会地位的重要之基础”;11月,上海速成女工师范传习所开办,其宗旨为“采东西各国工艺成法传授,限以时日,课程要求速成,以期吾国女子人人能精工艺,俾得自立于文明世界。”①1905年3月,史家修创设上海女子蚕业学堂,“以扩充女子职业”;是年,扬州吴迫民创设扬州女子传习所。这些初期的女子职业学校多以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琐事为主设置学科或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学科的设置和课程的开设,蚕桑、缝纫、织造、刺绣等第一批近代女子职业得以产生,同时也培养、造就了近代第一批职业女性。此后,培养女医生的女子医学堂开始出现。如1905年2月,李平书、张竹君二人“因悯中国女界疾病之苦、生产之危,创立女子中西医学院”。②这样,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女性也开始产生,而在女子从事的医学职业中又以妇科和小儿科占多数。几乎在女医生职业出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女子开始涉足教师职业。初始,一些地方设立的女工师范传习所曾兼具女学堂教师培养之任务,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况且作为清末教育制度中一个新生事物,女工师范传习所设备缺乏,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也受到极大限制。伴随着晚清的留日浪潮,一些思想比较活跃、激进的女子也开始负笈东渡日本学习师范,尤其是速成师范,回国后从事教师职业。当时,政论家普遍认为:“吾国欲立自强之基础,非遍设女学不可;欲遍设女学,亦非于此时兼派女子速成师范及养成女子教员不可。”③秋瑾在致吕碧城的信中也写道:“女子教育需才甚急,我同胞能多一留学生,即他日多一师资”。④为适应中国女子学习师范的需要,日本方面特为中国女留学生设立了师范学堂(师范科)。如:1905年4月,东亚女学校设中国女子留学速成师范科;5月,实践女学校设置了中国女子留学速成师范科;1906年冬,成女学校也为中国女留学生设立了一年毕业的速成师范科。不少留日女学生(不仅仅是学师范者)回国后也多身体力行,办女学,做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国内女学对女教师的需求。此后,由于女学堂数量的急剧增加,至1907年,全国女学数已达436所,女生数为15676人。为了加强对女学的管理并加速培养女教师,1907年3月,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教育终于被正式列入学制,这实为两千年来之大变革。《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后,学部又要求各省按照章程设立女子师范学堂。几年间,江西、云南、四川、吉林等省都设立了女子师范学堂。至1910年,全国已有二十余所。各地女子师范学堂的创设,对女子从事教师职业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晚清时期,女学的产生和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而为女子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些思想进步的女子正是通过女子职业教育走上了谋取经济独立的道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代职业女性。晚清进步的思想家也开始提出他们较系统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女子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代实业教育及其思潮的推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一些官僚掀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中,产生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这就是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事工业和采用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管理形式的近代民用工业。与此同时,纯粹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也开始出现。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虽然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完全由封建政府控制,然而从投资、产品、工人身份等方面分析判断,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在甲午战争前,无论是洋务派的近代工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创办到发展过程中都碰到一个共同的困难: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与初、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甲午战争前,外国在我国经营的近代工业雇佣工人3万余人;清政府的近代军事工业雇佣工人9000~11000人,民用工业雇佣工人3万余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雇佣工人3万左右。这10万左右的雇佣工人基本来源于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其中农民占绝大多数。⑤在封建时代,农民是没有受教育权的劳动阶级,手工业工人所具备的也只是父传子继的一些手工经验。这两类人都既没有近代普通文化知识,也没有在机器工厂工作的经验,更没有近代机器工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显然无法胜任工作,除非他们经过一定的专门训练。我国近代工厂中产品质量低劣、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事故不断等问题,都与没有大工业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有关。近代机器工业必不可少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同样极度缺乏。当时普遍的做法是从国外聘雇洋匠、洋技师,但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十分严重,这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土的思考。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洋务派一些人都认识到培养本国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求助于新式教育,尤其是以培养各行业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实业教育,成为共同的思路。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时指出:国家积弱是由于“分利”之人太多,而女子“分利”是由于女子无职业,而女子无职业则又是因为女子无学,无法从事职业,因此,必须兴办女学。这里的女学就是女子职业学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