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与改革

作者:倪 曼




  摘要:面对课程改革的压力,数学教师要主动适应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应明确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文化课与基础课的地位;应树立先进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获得对他们各自有用的数学知识;应明确改革的主要工作,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科类、管理类专业一般都开设高等数学课程,主要讲授函数、极限、微分、积分和常微分方程。根据作者对湖北省内高职院校的不完全调查,大概有过半的高职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缺乏良好的学习愿望,通常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面对如此大比例的学生不能正常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这一事实,数学教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
  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以此推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两年制学制,必然会压缩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给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挑战。
  在双重压力下,有必要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理念、目标、内容及实施进行反思,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数学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没有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一场不彻底的、没有深度因而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改革。
  
  高等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定位问题关系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数学课作为文化课,要让学生接受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教育。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作为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李大潜院士指出:“整个数学的发展史是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交融在一起的。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数学不仅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是解释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支柱。数学教育对于启迪心智、增进素质、提高全人类文明程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得到空前普遍的重视。”数学素质是一种文化素质,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知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也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人文情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狭义的就业教育,依然要体现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
  数学课作为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性素质为己任。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等教授认为:“数量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公民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他们能帮助公民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实际上,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的符号与句法、词汇和术语已经成为表述关系和模式的通用工具。”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基础课,一方面要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为专业课服务,保证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可以被结构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技能(其范围可以理解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行业通用技能(其范围要宽于职业特定技能,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与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范围最宽、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与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的影响极其深远。经我国专家确定的核心技能包括八个大类: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运用。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在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与保持高等教育的教学层次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要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就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数学课程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并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体现数学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数学教育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高职学生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后进生,数学课程的普及性、大众性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数学教育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重点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要开发适合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材料,为来源多元化的学生搭建一个公共学习平台。
  数学课程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但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目前使用的高职数学教材版本繁多,其体系尚未摆脱普通本科院校工科高等数学教材(樊映川的《高等数学》)的基本框架,充其量进行了一些精简和压缩。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但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过高等数学的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很难也很少应用高等数学去理解、描述与处理实际问题,这反映出传统教学的弊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感到有用的学习材料,才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态度。针对专业进行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数学的职业应用价值,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解决职业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近十余年在我国大学普遍兴起的,包括近几年扩散到高职院校的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对数学教育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力措施。可以尝试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从竞赛场引入高职数学课堂,正如李大潜院士所指出的:“在开设与改进数学建模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将数学建模的精神、内涵及方法有效地体现在一些重要的数学课程之中,应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数学课程所依赖的技术应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适应。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实质是数字化,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数学及其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被推向一切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数学素质与信息素质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数字)的收集、统计、处理、分析、储存与提取无不与数学的方法与活动相连,信息化、数字化意义下的数学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上体现其特有的功能。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为学生展示了学习数学的新工具、新方式、新资源,调动了学生全方位的智力成分的参与,使他们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发现在数学方面的自我潜力,乐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例如,培养运用数学软件包(如Matlab、Mathematica)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免除他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特别是技巧性强的计算)的负担,通过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效、有用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等等。
  数学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情感教化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能影响人一生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许多高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心态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行其道,认为学习是主体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用这样的观点看高职数学教育,其意义在于怎样把学习的主体性真正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建构方式是多样化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该充满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样化的数学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