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定位
作者:周衍安
理智的选择——加强创业教育
在就业紧张的今天,适当强化就业没有什么不对,但不应走向极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没有应聘技巧和充分的就业信息,而是内在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将大学精神注入大学生的灵魂之中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应回归高职教育本位,以高职院校内在的魅力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当前要从两方面入手。
以个人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起点,既可以是职业对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对职业的需要。如果仅从职业对人的需要出发,不但会使就业导向的研究范围受限,而且会助长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从人对职业的需要出发,则能自下而上地寻找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前景、增加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办学机制与制度因素。[7]“以就业为导向”是根据经济增长目标作出的系统的人力规划,着眼点在于职业对人而不是人对职业的需要,也就是说,“以就业为导向”考虑的是在各种类型的岗位上安置合适的劳动者,而并不是个人获得工作的具体方式。如果高职教育以个人职业需求为导向,就会首先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进而探寻满足需要的条件,直至研究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科学地进行高职院校的定位。
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知识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会议要求“把创业教育提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在归纳提高就业能力所需要的核心知识、技能与态度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在目前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要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局面,就应通过指向创业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高职教育既要帮助学生在未来岗位上有所作为,更要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对广大高职学生来说,获得创业本领比仅仅获得一份职业要有用得多,高职院校应把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到办学宗旨的高度。创业教育课程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应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中,培养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的创业活动作为一种鼓励成功的机制,对于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个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高职教育的新使命[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1).
[2]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5-05-26.
[3]刘万永.教育部官员谈2004大学生就业热点难点[N].中国青年报,2003-12-31.
[4]王恩华.大学学者的使命与学术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0,(9).
[5]眭依凡.大学使命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9).
[6]王志成.当代教育使命的必然抉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6).
[7]张宇.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31).
作者简介:
周衍安(1974—),男,安徽砀山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教育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