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定位

作者:周衍安




  摘要:由于高职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过强,致使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出现很大程度的失调,课程设置严重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的职能出现了错位。高职院校只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创业教育,才能摆脱困境。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生态环境;课程设置;职业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也是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概念较为模糊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有对高职教育价值与理想的纯粹性、相对独立性的忽视,有对高职教育根本使命和重要职责的忽视等。
  教育部在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各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内涵的认识及其实际操作容易产生一些片面性。高职教育要根据人才市场来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要符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这个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概念不能无限扩大,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目前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有可能被泛化为“以就业为本”。
  
  失调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环境
  
  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而实施的教育”。[1]由于社会上这种过度功利性认识的存在,致使高职教育的育人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误区
  顾明远教授指出:“过去的高职教育定位意识缺失,以为向学生传输的是比本科教育低一层次的文化知识,与职业联系并不紧密,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这种缺失也渐渐得到弥补,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2]
  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分割是高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珠三角”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中,尽管有87.2%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满意,但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对他们的总体评价为“优秀”。[2]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笔试考核的评价仅占总体评价的41%,而对个人品质、服务意识等项目的评价则比重超过一半。一个企业代表告诉记者:“无论这名员工技能操作多么娴熟,但如果我们发现他们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等方面不够成熟,也不会对其打出高分,或将来委以重任。对我们来说,要培养一个熟手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多花半年时间就可以。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为我们培养出一个个‘机器人’,而实际上,到高职院校招聘,我们更希望能招聘到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员工。”
  高职教育尽管可以归属于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教育,但在深层次意义上所表现的人类理性内容使它同样可以超越其实用价值。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高职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非功利的,不但要看具体知识的获得或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还应致力于一种状态或心灵的训练。高职教育的真正成就在于它能使学生献身和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从学术性和纯粹理性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不能过度追求功利性价值取向。如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目的只是致力于给学生一本学历证书或者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岗位的话,高职教育就会失去精神的内核。
  (二)职能的错位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四个方面分十八条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教育部还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出基本要求: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就业工作经费应确保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因此,就业率不仅决定了一个学校育人的大方向,同时也成为高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为了提高就业率,有些高职院校在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几乎没有开设必修的专业课程,整个一年时间被用于开展就业工作,许多高职学生奔波于各个招聘会现场。从2003年的情况看,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55%,[3]而笔者在网上搜索所有高职学院的主页,毕业生就业率没有一家低于55%,且绝大多数在90%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就在于高职院校职能的错位。将就业率与高职学院的发展挂钩,那么高职学院为了吸引高中毕业生就读,必然要自我制造虚高的就业率信息,这是市场规律的作用。高职院校要运行,就要多招学生、多收学费,这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所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评估不能高职院校自己说了算,而应交由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进行。因此,就业不应看数量,而应看质量。如果不求质量,只求数量,那么,100%的就业率也可以实现。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促进就业只是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除了就业功能外,它还具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先进文化传播的功能。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教社章程》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因此,要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环境,有必要讨论教育的根本使命。
  教育的根本使命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全面的知识,更需要他人的认同,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是现代人才智能结构的基本框架。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应是主体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可见,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院校的职责是培养人才,否则就不成其为高等院校,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人格养成,高等院校的使命主要是通过人的培养规格来表征的。我们的时代需要集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与伦理素养于一体的优秀人才,因而高等院校首先负有人格培养的责任。高等院校要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通过培养人才参与建设、改造和服务社会。
  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职业教育要树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观,同时更要树立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在政策层面上应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选择。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但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时间跨度、评价导向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就业教育完全包含在职业教育概念之中,将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会导致理论上的以偏概全与实践上的误区。高职学院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这些年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表现出非常的急功近利,偏离自身的社会责任,一味满足社会的即时需要,导致高职教育目标的偏离及教育质量的下滑。[5]高职教育过度注重学生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高职教育目标的过度功利化。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必要的涵养。[6]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即时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科学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与责任意识缺乏,这种失调的高职教育育人环境亟待改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