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作者:李宗宝




  摘要: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相结合为动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专业建设”的办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改革;能力培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我院于2002年新开设的专业,主要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电子设备生产、装配、调试、检测、维修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院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办学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相结合为动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专业建设。学生的核心能力是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与应用。专业培养目标是精电子装配,重调测维修,懂施工管理,知设计应用。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大显、华录、明华电子、路明等集团公司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培养目标设定为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且三者并重。理论课程占总学时的44.6%,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课程为培养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55.4%,能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另外,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确保了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以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由能力构成与课程的对应关系(表1)可看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是高职教育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在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除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外,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实施中也融合了必要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适应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有利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1.压缩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限选课,扩大实践课,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经济、管理、资源环境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知识经济教育。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的学时数,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采用学分制。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如表2所示,理论教学(包括公共选修课)为1141学时,实践教学(包括非独立实践课)1416学时,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为0.45∶0.55。课程设置体现了较宽的专业面。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本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它们是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实用英语、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工艺与Protel电路设计、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在进行各课程的学分分配时,以此作为参考,并使学生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位置。
  
  3.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应用电子技术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实质发生变化时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4.采取“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利用实验室模拟职业环境、利用校企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或直接参与企业现场生产等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与大显、路明、华录等集团公司合作,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的工作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5.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双证制”教学。学生不仅要完成校内各课程学习,还要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考取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目前,我院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无线电装接中等技术资格证书。
  
  (三)以产学结合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建立一种和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技能训练。进行如计算机使用操作训练,电工工具、仪表使用等基本功训练;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如读图、识图能力训练,电工、电子技术实习,焊接工艺训练,基本电路安装训练;三是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如电视技术实训、音响技术实训、毕业综合实践。本专业采用“5+1”的教学模式,1~3学期为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开设公共技能及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4~5学期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阶段,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第6学期为工程应用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对各项技术技能进行综合训练,为就业上岗奠定基础。前5个学期在校内进行课堂教学或在校内电子实训中心实训,最后1个学期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训。设置8门实训课程,每门实训课制定独立的考核标准进行单独考核。对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能力、技能培养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进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许多理论课如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工艺等都到实验室上课,理论、实践各占一半,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使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本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均附有实训。实训项目逐渐倾向于应用、开发、综合,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同时,实践教学的课程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实训指导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开设了一些质量比较高的综合性实验课,如数字电子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引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成立了电子科技活动小组,定期举办电子技能大赛,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