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作者:伍育琦 陈国生 向 阳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播与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意识、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文传统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应将培育大学人文精神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当今世界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与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德高、品端、技高、体健”的高素质人才,谁培养的人才在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最终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高职人文教育目标
现阶段我国高职人文教育的目标可以综合诠释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专业基础扎实国家急需高技能建设人才,而学生读高职是为了将来能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这既是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民心与民情的客观反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学生专业基础的牢固与扎实上下工夫,要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同时要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的需要。
素质全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注重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培养素质全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公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仅靠专业教育,不能使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才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必须得到充分发展与和谐融合。学生不仅要具备将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而且要具备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与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富于科学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经济特别强调人才应具备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科学创新的精神,构成了21世纪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目标。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集中反映在其独特的课程体系之中。从高职院校的课程实际操作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几门显性的、可被命名的学科(如文、史、哲、宗教等)而已,因此,其课程设计既应包括显性课程的设置,也应包括隐性课程的设置。
显性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是以政治理论课的面貌出现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老三门”,到80年代末的“新三门”,再到90年代末,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四门。这一设课模式至今仍然在广泛使用,应该指出,其与以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区别的。高职教育应将专业课从原有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两部分拓展为四部分,融入传统文化、专业文化和创业教育等三类课程。
1.传统文化课。高职院校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失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堂堂正正地做人,高职院校学生应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懂得作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做出哪些贡献。如果高职院校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优劣及其发展趋势,不知道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及与世界对话的权利。
2.专业文化课。开设专业文化课可以让学生掌握了解与专业有关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人文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加专业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稳定专业思想,夯实专业功底。
3.创业教育课。开设创业教育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市情,了解就业市场情况,让学生从现在开始,选择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确立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树立主动创业的意识。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靠目标的明确,而目标的明确要靠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良好的创业教育。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将难以适应高层次岗位的需求,成为高素质人才应是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坚持的目标。高职院校要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确立发展方向着眼,从日常学习入手,牢固树立成才创业意识,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使命感,有成就事业的进取心和紧迫感,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隐性课程的设置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重视人文教育中隐性课程的设置不仅必要,而且有时隐性课程具有比显性课程更重要的育人作用。隐性课程的设置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1.硬环境建设。在校容校貌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呈现自然美的景观,又要突出高雅的人文景观,学校建筑物的合理布局与特色展现、园林绿化、雕塑名言等都要体现人文主题,可以通过名人头像、名言警句等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2.软环境建设。要抓紧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和师生员工的身体力行,传递和弘扬浓郁的人文精神,营造创新教育大环境。学校管理应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改变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创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利用科学兴趣小组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改革考试方法,将考核的重点转向创新能力,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依据。
3.校外社会活动。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使各种人文教育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有利于学生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而且社团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增强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的社团建设一定要走规范化、制度化之路,要花大气力引导学生社团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学生社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