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从关系强度透视两类群体的职业获得
作者:顾丽丽
提升弱关系在职业获得中的地位
通过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异质群体的就业途径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群体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即社会网络的强关系在职业获得方面占有主导地位。
按格兰诺维特所言,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分布范围较广,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体,故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的角色。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
可是,众所周知,农民工与大学生这两个群体是不同质的群体,他们竟然在职业获得上采取了相似的途径。其实,强关系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社会信息不对称、社会流动力不强、市场化不足的标志。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农民工群体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求职,情有可原。可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已经接受了相对较高程度的教育,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也日益公开化与共享化,信息产业日益发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无处不在,为什么也有如此庞大的比例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来获得职业?可见我国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我们要完善市场化运作,提高弱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避免社会不公。
(一)农民工就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各种关系网络了解到最有利的就业形势和工资待遇,因此产生了大量民工的流动和“民工荒”现象。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在强关系的作用下,辅之以必要的信息提供和市场调节,加快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步伐,加速信息流动,缓和地区间的差异,对农民工提供特殊培训和管理,提升其技能水平,以缓解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关键在于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高瞻远瞩,发掘和发现热点职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各项事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制定有效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通过正规途径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求职有道;另外,大学生自身则要实现全面发展,掌握多种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要将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有机结合起来,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群体,以至更宽泛的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也不能任其畸形发展。要加强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以求得人才流动、供需平衡、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张具仔.新经济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杨婕娱,车文辉.中国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社会网络影响及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
[3]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J].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 1998,(2).
[4]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的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3).
[5]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1).
[6]王莉,杨印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5).
作者简介:
顾丽丽(1982—),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05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