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职工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巨明庆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许多院校定位不准,盲目招生、盲目办学,其办学效果与实际相去甚远。以河北省为例,2002年高职毕业生的第一次分配率不到40%;2003年全省共有高职毕业生20498人,但专业分布极不平衡,供需平衡的专业仅占30.4%,供大于求的专业占25.2%,甚至有1.5%的专业没有社会需求。因此,国家应该结合就业实际,在对职工大学的招生政策上,抓好顶层设计,努力从源头合理设置实用型人才的层次,明确高职院校只能招收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职工大学只能招收在职在业人员和“三校生”。这样可以引导劳动力从中层开始分流就业,而且分流后的劳动力今后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还有专门上升的空间和正常的渠道,可以有效地克服求学者盲目追求高层次、高学历,办学者盲目开设专业的现象,真正做到为各行各业第一线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二)职工大学自身要在办学中开拓创新
  我国本世纪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标志,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一环。近期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核心就是要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口就是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而我国的企业中,现有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这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工业化的差距较大。职工大学处在企业教育培训的前沿,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企业为其创造的条件和基础,反哺企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
  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创建自己的品牌课程与专业。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高等学校一般都采用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职工大学也不例外。这种课程的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将“掌握学科知识”作为培养人才的能力主体,长此以往,职工大学就会变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尽快改变。在课程改革中,其他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双元制”是其职业教育课程的精髓。“双元制”的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为学校提供培训的企业,两者共同构成了富有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机械加工工种为例,“双元制”以专业计算、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三门课代替了我国技校的数学、物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和专门工艺学等多门学科,形成了整体的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的核心是实习教学。职工大学在课程改革中是大有可为的,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与企业一起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利用企业的工厂、车间、师资与管理文化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平台;其次,可建设学校自己的教学实验室和训练工场,为学生提供基础训练服务和实习补充;再次,可认真研究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和办法,例如与企业之间各自的责任问题,成本分摊问题等等,争取以符合法律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有效地进行。
  要加强师资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目前职工大学的师资队伍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几年教师增员较少,大部分学校外聘兼职教师比例较高,而且多数来自于本科院校,这类教师在原学校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其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与职业教育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缺少专门研究职业教育的领军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抓起:一是加大从本科院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的力度,使新生力量有计划地及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保证师资队伍有序增加,中间无断档;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对在职在岗人员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定期培训;三是逐步减少外聘兼职教师的数量,做到总量控制,并且注重从科研生产第一线人员中选聘教师,争取使这类人才成为职工大学讲坛上的“香饽饽”。与此同时,还要在薪酬设计等政策机制上进行科学引导,鼓励教师搞科研,重实践。
  总之,职工大学一定要走出目前的徘徊局面,积极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就业为主导,以课程改革为主线,更好地体现多元之中有主体,多样之中有主导,多变之中有主线,真正办出特色,不仅要继续书写职工大学办学的光辉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兰绅.当代中国改革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十年内乱[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张玉琴.中日职业教育区域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庞学铨,克劳斯·迈泽尔.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戴家干.创新,“十一五”高教自考肩负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6-04-05.
  [7]叶莎莎,时晓玲.“十五”中国教育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6-03-05.
  [8]张晓松.清华等18所高校:大兴土木背巨债[N].新华每日电讯,2006-03-30.
  [9]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