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职工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巨明庆




  摘要:职工大学的发展规模呈现下降的趋势,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使其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特有的作用,一是要通过国家政策调整,积极谋求职工大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二是要在办学中提高认识,开拓视野,努力创新,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就业为主导,以课程改革为主线,真正办出特色,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职工大学;职业教育;地位与作用;困境与对策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而职工大学却艰难摆渡,行进缓慢。如何解决这类学校的发展问题,使其在职业教育中增强活力、焕发青春,继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职工大学面临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职工大学的规模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2005年,这类学校已减少到528所,其中仍以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名称存在的仅有240多所,学生人数也明显减少。《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职工大学的在校生人数为225414人,当年的招生数为126449人。陕西省当年的在校生人数为9006人,招生数为4728人。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办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过去的本科院校与“五大”(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增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学院、二级独立学院;办学主体已经由单一的政府与企事业主办发展为公办与民办共存、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尝试的格局。为了促进后两类学校的健康发展,国家还以《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规形式予以保障。在这种背景之下,原来选择职工大学学习的在职在业人员,不仅考虑到单位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经济条件,可以有更宽广的途径选择其他高等学校。仅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例,截至200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累计报名考生达到4300多万人,参加考试的达到1亿多人次,毕业生累计达625万人,考试的专业有600多个,开考课程2000多门,涵盖了理、工、农、医、经济、教育、管理等普通高校开设的所有学科。
  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在2002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并体现职业特点,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要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政策发出的明显信号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来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大专类学校,职工大学今后的生存发展之路会越来越窄。
  招生政策的宽泛及由此引起的就业压力作为成人高等学校序列之一的职工大学,最初的招生对象规定为在职在业人员,并且要求有二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其范围相对较集中。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举措的进一步落实,特别是1999年以后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下了“精英教育”的神坛,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全国高校每年招收的本、专科生在450万人左右,2006年国家预计招收本、专科生530万人。职工大学也由过去的只招在职在业人员和“三校生”(职中、中专、技校)发展到面向社会招收其他人员,这样的结果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据陕西省2004年7月的统计,全省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80.2%,其中专科(高职)就业率为66.88%。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职工大学毫无优势可言,只能给自身的招生带来更大的不利。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辅分离使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强调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由于职工大学多数是企业或行业所办,随着这些企业或行业所办的中小学等社会职能移交政府,对是否继续办好职工大学只能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因此在投资等方面积极性减弱,这也是职工大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褪色由于职工大学起初的发展根植于企业或行业,因此其所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接近于本企业或行业的生产实际,所培养的学生也是直接为这些企业或行业的生产一线服务的。特别是企业所办的职工大学以工科类为主,其中一些专业非常有特色。但在高校扩招大潮中,一些职工大学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新的专业,企图与其他院校争生源。由于开办工科专业成本高,许多职工大学迎合学生的择业心理,瞄准个别专业人才短缺的机会,纷纷开办经济、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低成本文科类专业,造成专业重复设置,竞争的结果是新开的专业不仅雷同,而且质量不高,培养的学生在技能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同时影响了自身已有特色专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抱住“西瓜”,而且还丢了“芝麻”。
  尽管上述问题比较突出,也非常实际,但这是职工大学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
  
  职工大学发展的对策
  
  职工大学作为一支富有经验的宝贵力量,应该得到大力支持和切实保护,使其在职业教育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谋求职工大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水平高低,不仅在于职业学校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在于其质量的高低和对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有效性上。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举办,也可企业联办或校企联办。理解和落实这些精神,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什么是“有条件的企业”,是已经举办了职工大学的企业为“有条件的企业”呢,还是有了钱想办职业学校的企业为“有条件的企业”。笔者认为,已经举办了职工大学的企业应该视为“有条件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或行业具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现成的教育资源,也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既然属于“有条件的企业”,国家就应该鼓励其发展职业教育,就不要拘泥于职工大学一定要成为“职业技术学院”。诚然,职工大学成为职业技术学院是可以的,问题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准入是有门槛的,这种门槛对新介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企业或行业是必要的,但是对已经举办了职工大学的企业就颇为苛刻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导致新一轮高职院校的“圈地运动”,重蹈本科院校的覆辙。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06年第1号审计公告显示,2004年审计署对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18所高校2003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债务、投资等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发现,至2003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为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因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因此,在办学形式上,国家应该明确保留职工大学,或者直接将职工大学转制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真正调动企业或行业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举办了职工大学的企业或行业不必担心投资后国家会拿走学校,与此同时,国家也可减少因重复投资而造成的资金浪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