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

作者:陈 青




  最后,应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陶冶情操,利用对情境与艺境的理解带动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要唱好一首歌曲,先要从感受音乐的形象开始,进而理解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用科学的发声法把演唱者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传达出来。声乐教学要培养学生准确的感受力、形象的记忆力、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无论哪方面素质的培养,都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声乐作品中的崇高情感及艺术张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欣赏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从感受具体形象开始,在具体感受的同时,会激起情感的波动,从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地进入共鸣与欣赏。运用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对歌曲的各种感受,欣赏音乐不能只用耳朵,还要调动一切感官。例如,欣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脑子里似乎出现一幅幅清新、明媚的风景画面。第一乐章的音乐把我们带到鲜花盛开的田野,好像看到鸟儿在枝头歌唱,一派和谐欢快的自然景象。第二乐章从夜莺、杜鹃的鸣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中,好像看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第三乐章的音乐显示出乡民们欢度节日的场面。第四乐章表现了暴风雨的降临。第五乐章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彩虹与蓝天相辉映,大地恢复了平静。通过听觉感受到视觉形象的美,这就是“通感”的心理现象。“通感”是审美感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可以将一切感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通过各种感官的不同渠道,把有关的信息传送到大脑,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最后在脑子里融会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能仅仅训练学生的耳朵和嘴巴,还要训练学生的视觉和触觉,将学生的各种感觉都调动起来,根据目的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有效途径。
  二是利用艺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王朝闻先生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我们之所以能通过音乐的外在形式体验到其内在意蕴,激起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完全是依靠审美中的想象活动。例如,在欣赏或演唱《玛依拉》这首新疆民歌时,可以通过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等音乐形式以及对歌词大意的理解,想象美丽又善于歌唱的哈萨克姑娘的形象,想象牧民们被她的歌声吸引到她的帐蓬周围听她美妙的歌声的情景。利用艺境,主要是利用歌曲本身所提供的艺术表现的张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图片乃至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验作品所抒发的情绪变化与情感特点,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作品中,设身处地体验与作品类似的情感,从而爱其所爱,恨其所恨,达到情感的共鸣。利用艺境,激发想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可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通过想象,可以对音乐形象进行新的开掘,增添新的意境,可以提高学生演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受的意境,并利用艺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欣赏或演唱,从而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提高演唱水平和综合音乐素质,使学生达到既能站讲台又能上舞台的水平,以适应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
  
  作者简介:
  陈青(1962—),女,安徽宣城人,学士,1987年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为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高级讲师。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