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

作者:陈 青




  摘要:师范院校的声乐教育具有生源、师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要求。总结将素质教育与具体声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做法与体会,对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声乐教学
  
  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声乐是一门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法进行歌唱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歌唱教学工作和进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其达到既能站讲台又能上舞台的水平。因此,在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既应注重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乃至师德修养的培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思考,逐渐获得一些体会,现归纳如下,恳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首先,应通过审美体验,以歌唱认识的提高带动音乐素质的提高声乐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确立一种认识,即声乐表演不仅仅涉及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声乐演唱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式。如果说演唱歌曲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活动的话,声乐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正如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一样,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同样可以带给人审美的愉悦与性情的熏陶。音乐与其他艺术种类在表情上的不同在于往往更直接、更强烈,虽然不像绘画那样摹绘出形态逼真的人与物、情与景,直接再现生活,但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更善于表现人的各种感情,表现人的起伏不定的情绪变化,表现人内心微妙的感受与精神境界。例如,轻松欢快的情绪,低沉悲怆的心情,平静舒缓的格调,雄伟崇高的境界,都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以及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的丰富变化细腻地表达出来,甚至还可以表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如大家熟悉的《松花江上》这首歌,不看歌词,只听乐曲,就能感受到一种由回忆忧伤到激昂奋进起而抗争的情感变化的过程。音乐的情感性特点往往最容易触动审美者的心弦,所以,声乐教学首先要把发声歌唱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通过技能技巧的教学,使学生逐渐积累审美经验,培养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具体办法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声乐作品欣赏(如结合发声方法、作品风格、歌唱呼吸等进行欣赏),并辅之以有关作品、歌唱家及具体的发声方法、歌唱状态、音乐表情处理等方面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审美的心态下,在审美的愉悦中,在理想的树立和追求中,在适当的感受与模仿中学习和演唱,这样有利于宏观地把握歌唱的观念,准确地掌握歌唱方法,正确地演唱作品,自然地表达感情,以欣赏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带动音乐素质的提高。
  其次,应通过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以歌唱水平的提高带动音乐素质的提高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唱技巧。比如讲解歌唱发声时口腔、咽喉部位的状态时,就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来进一步掌握发声方法。可引导学生利用人“打哈欠”与“半打哈欠”的生理现象启发学生正确掌握唱歌的发声状态。具体方法是吸气后、嘴张开、微笑状、露上齿、松下巴,通过把动作逐一分解,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动作的要领。我会让个别学生摸我的颌关节打开的状态,再让他们摸自己的颌骨是否打开,因为打开颌骨(耳根下面)和同时提起软口盖,是打开喉结的关键所在,歌唱时永远要开着唱。可让学生互相摸下颌骨有没有打开,另外再让学生观察,特别是男生更容易看到的喉结是否降下。有些学生一张开嘴巴就把下巴往外伸,使喉部发紧发硬,无法歌唱,我抓住这个典型,让学生观察和触摸,然后再讲解决的办法,让学生锻炼喉头两边的肌肉向左右两边扩展开,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撑开,其他共鸣腔体也一起打开。如果声音一进一出,就证明喉咙是一下打开一下闭上,在练习时会感到累,甚至有些痛,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声带与喉头疼痛就不对了。要想使喉头稳定,打开喉咙,还必须加强呼吸训练。正确掌握演唱的发声方法是唱好歌的前提和基础,要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些生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领会演唱的技巧。
  二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好音乐理论知识,其次是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欣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把学生“自发的乐感”转化为“自觉的乐感”。“自发的乐感”指没有受过任何音乐教育的人所具有的对音乐的初步感受,“自觉的乐感”指在一定的音乐素质的基础上,确切地理解作品,并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培养音乐感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让学生熟悉歌词,理解作品的内涵,分析歌曲的音乐风格、调式、速度,研究旋律的走向、分段、分句及节奏上的特点,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学生了解了音乐的内涵和形式特点后,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关的录像、幻灯、图片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次是鼓励和启发学生在欣赏时把乐曲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运用想象,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再次是根据乐曲的需要,变换不同的击拍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动作。此外,还要使学生从多方面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多听不同风格的演唱。
  三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对音乐的表现与演唱,首先要求应忠于原作,表现出词、曲作者原来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意境。这就要求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观点与风格特点,透过旋律、节奏、歌词这些因素表现作品的精神风貌。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把歌词转化成音乐的歌唱语言。运用“紧吐缓发”、“缓发晚收”、“延长字头”、“延长字尾”等咬字吐字的特殊艺术手段提高对歌词的表现力。其次要解决好歌唱的动力问题。呼吸是声乐艺术的动力源,根据声乐艺术的表现,情绪变化的需要,进气在时间上有快慢之分,在容量上有多少之别,对进气的方法与用气的控制,教师要多加指导。再次要从音色、力度、表情和动作等方面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
  再次,应通过个性的发掘与培养,以歌唱风格的塑造带动音乐素质的提高声乐教学还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歌唱的风格特点。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析学生的不同个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经验、能力、气质等)以及音色特点,将其分门别类,然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个性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取长补短,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达到统一的教学目的。每个学生的声音型号、音色和演唱技巧等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发挥个人所长,选择不同的曲目让学生演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例如,有个学生来自山区,她的音质清脆甜美,音域宽广,歌唱表现力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她入校时会唱很多优秀的民歌如《小河淌水》、《绣荷包》、《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但她接触到《我爱你中国》、《中国大舞台》等歌曲就感到吃力,声音尖、挤、真假声打架,声区不统一,甚至不明白声乐课还要学习发声。对这种嗓音条件好,歌唱热情高,但缺乏科学发声训练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正确引导,让她从思想上接受科学唱法的训练,对自己的演唱缺陷要有充分的认识,以免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失去信心。针对她的声音条件,我决定让她走民族唱法这条路,但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唱民歌,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她嗓子的优势,又可使她的声乐水平有飞跃。由此可知,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培养适合的歌唱风格是十分重要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