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广东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对策
作者:黎惠生 赖洪川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问题;对策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基本属于新办院校。分析广东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发展广东的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东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自1995年广东省做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定至今,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从2所发展到65所;其中61所高职院校是2001年以来新办的。早在2002年,广东的高职、高专在校生数就已经占了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52%,可以说广东的高职教育已从边缘教育进入了主流教育行列。
然而,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办学条件、校均规模、在校生总数、民办高校所占比例等方面均处于低水平。这说明广东省的高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影响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广东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
分析省内高职院校的历史沿革、学校类型、办学条件、发展规模、质量水平、管理模式、综合效益等情况,笔者认为,广东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目前,广东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三改一补”政策(将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与职业大学加以改革、改制,在一部分办得较好的中专学校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与民办专科高职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三改一补”的学校在我国教育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在近二十年规模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实习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专业教师奇缺,师资队伍薄弱,管理水平低,办学水平差,专业重复设置,培养规格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让这样的高职院校担负起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似乎勉为其难。
其次,高职院校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要求严重不相适应,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性问题。本来,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广东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难以适应技术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充足的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第二,从产学研结合理念的提出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第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基本上参照本科院校进行,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再次,陈旧的管理模式与僵化的运作机制是制约高职院校生机活力的体制性问题。广东高职院校大多数是通过“三改一补”形成的,这些学校过去都是在计划体制下成立的,改制后办学机制没有大的变动,仅是校名变了,办学主体、教职员工等都未改变,这种办学模式与传统办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体多元化,广泛吸收企业、个人力量,形成合作办学模式,完善高职教育的经营机制。
最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暂、内涵积淀不足、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欠缺,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广东也是刚刚开始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广东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从宏观层面看,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与办学条件的矛盾比较直观,从政策上进行全面考虑与整体协调有一定的难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营机制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把握;从教育产业的角度看,有些敏感问题要把握好分寸也不容易。具体说来,解决广东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澄清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虽然在理念上我们已经认可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独立类型,但是,社会上却将高职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补充部分,是低层次的教育。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没有真正把高职教育纳入主流高等教育的行列中来,在政策保障上,高职院校难以从政府那里获得与普通高校同等的支持。国家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辅(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实行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这种政策将高职定位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中。由于国家投入少,学校不得不收取较高的学费,因而出现了高职教育高收费的现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费普遍高出普通专科生、本科生1.5倍到2倍。这使得高职院校步履维艰的发展与社会认同度偏低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
第二,尽管我们对于高职院校应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落实上,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也提出了“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的指导思想。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然而,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实在无法令人满意,即使这些措施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的话,与其他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政府在政策上对产学合作给予全面支持,切实推进招生、学制、教学、就业等方面的产学合作,才能够真正打开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第三,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只能以学院为主导,而不是以产业界为主导,这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根本要求不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特质上存在差异,而不是在于不同层次的特质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定位,应该把重心定于“职”,而不是“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学院升格,认为办学层次越高水平就越高,甚至不切实际地提出“创省内一流办学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等所谓奋斗目标。这些都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脱离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片面强调学科教学,基本沿用本科模式,忽视高职教育自身内涵的发展与提高,只能将高职教育变成“本科压缩型”。
纵观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发达国家在十几、二十年前也出现过类似于今天我国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彷徨与困惑。而今,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大多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CBE”等。这些办学模式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有一点经验是共同的,那就是能够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广东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省内外高职院校发展状况与经验的比较分析,针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从政府、社会(特别是企业)、院校三个层面,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办学模式、教学改革等不同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希望能够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措施。笔者认为,广东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