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引导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研究

作者:伍 力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口甚大。因此,应在市场环境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包括思想教育上的积极引导、生涯发展规划上的规范引导、政策扶持上的激励引导、舆论宣传上的典型引导、推荐就业上的全程引导以及自主创业上的适当引导。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每年劳动力缺口仍在1300~1400万人左右,因此,对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1090万人,年平均增幅达到27%。“十一五”期间,全国2000余所高校将有2500万以上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分布很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指西部大开发所包括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现有普通高校429所,其中近三分之二为专科院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2006年3月,国家人事部网站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分析显示,研究
  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就业呈现下滑趋势。2006年高校毕业生预计需求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下降,降幅为22.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对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需求较2005年增长较快,增幅为30%,对本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基本持平,预计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2005年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与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办法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如选调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特设岗位等一系列办法的出台,解决了数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统计多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到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即使面临暂时失业也不考虑去基层工作,特别是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多年来,我国东部省市吸纳了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到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尚不足20%。
  
  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
  
  导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当地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2003年末,西部地区人口总数为3.69亿,占全国人口的28.6%;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902亿元,仅占全国的17%。当地的大中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与辐射能力极其有限,贫困落后地区普遍缺乏能够形成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至少在一倍以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深圳,本科应届毕业生在企业的收入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同样的工作岗位上,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
  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口规模庞大,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底子普遍薄弱。整个西部地区的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是在“一五”或“三线建设”期间建成的战备型企业,且工业布局多集中于远离乡村的城市中心地带。同时,西部在生产开放性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加上资金来源、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其工业生产比沿海地区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破产制度的全面推行,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在所难免,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由于观念不到位与制度不完善,西部的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更是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缺乏区位优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较少,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就业面窄西部地区一般不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多远离交通枢纽,既不临川,也不靠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相对较少。流动人口较多是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之一,若不具备该条件,仅仅依靠本地的需求,第三产业是难以快速发展起来的。本应吸纳大量富余人员的第三产业在贫困地区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后果之一就是劳动力就业面窄。2004年,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西部地区占366个)有81.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有16.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与打工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放慢,有近80%的劳动力从未外出打工,且2/3以上的外出打工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与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大学毕业生想在第三产业谋得工作岗位可谓步履维艰。
  部分毕业生与家长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今,上了大学就等于“跃过龙门”的单向思维仍然根深蒂固,抱着读书走仕途观念的人不在少数。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的认识,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其结果,一是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薪酬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局部地区与局部行业的人才过剩,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希望学习金融、会计、计算机、外语等热门专业,因此,市场上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聘高级焊工或钳工而不可得的现象。
  
  引导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思想教育上积极引导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西部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两课”教师与一切力量,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与成才观。“十一五”期间大众化就业的特点非常明显,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超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的半数,同期还有几乎相同数量的中专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将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构成新增劳动力大军的主力。大学生不能再自认为是天然的“精英”和“天之骄子”,应该转变思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含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一定要讲透这样的道理:基层是服务社会最直接、最现实的领域,也是最能反映中国国情的地方,基层是高校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的生动课堂,是高校毕业生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基层条件可能艰苦,但艰苦的条件既能磨炼人,又能造就人。
  生涯发展规划上规范引导生涯发展辅导旨在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潜在资源进行评价,通过选择与规划促进个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涯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与奋斗目标,将个人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西部地区高校应将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辅导作为一项全程化的常规项目来抓,辅导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