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农村远程教育改革之我见

作者:岳 柳 张云英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师资水平低;办学方向存在偏差。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和责权利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高等农业院校;改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先导和全局的作用。农村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依旧徘徊在较低的层次。根据全国农业普查的资料,1996年,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占5.80%;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7867.5万人,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356.3万人,占38.04%。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而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地域分散,交通、讯息沟通不畅等特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9月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共享。这种伴随着科技革命而来的农村教育形式,即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而有效的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办学实体由普通高等院校与电大承担。而农村远程教育则主要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组织教学。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即与中国行政区并行的五级结构,依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县、市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实行多层次教学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行政(人事、财政、基建等)上归属于同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广播电视大学的指导。
  目前,电大远程教育已构成了以中央电大为龙头,45所省级电大为核心,930所地(市)级电大为骨干,2021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和22237个基层电大教学班为基础的覆盖全国城乡极大部分行业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系统。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和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农村远程教育的任务多由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和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这两级机构承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县级电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贴近农村的办学实体。为那些交通不便而地域广阔的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效益较高的办学模式,并且适应中国农村地域分散、范围广大、人口众多的教育环境。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以电大为依托的农村远程教育,在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由于电大管理模式上缺乏自主性,电大远程教育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管理模式,各分校自主性较弱。在课程设置上,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全国统一的学科专业计划安排。依此类推,中央电大提供不少于60%的全国统筹课程。地处城市和地处农村的课程安排大体一致。由此可见,这种课程安排缺少针对性,尤其是对农村的特殊情况考虑不周,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很少涉及,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二)教学师资水平较低
  电大的师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与各高校的师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在这点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农村远程教育往往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是一种普及化、大众化的教育,并非传统高校的精英教育。其实,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两种不同的教育是不准确的。诚然,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方面,然而,大众化的教育并不能等同于可以配置较低水平的师资队伍。实际上,面对范围如此广大,地域特点千差万别的农村地区,更加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拥有扎实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所以,师资队伍的水平成为制约农村远程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有许多县级工作站,无论是开设的专业,还是学历层次,都把着眼点放在县(区)机关、学校工作人员身上,而且学历越高办学积极性越大。而作为政府投资的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县级网络优势,为农民转岗培训、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发挥实效作用。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中有大量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缺少一技之长,以至于只能留守家中,按照父辈的劳作方式在家务农,或者成为廉价的农民工,在城市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试想,如果对这部分人加以培训,无疑会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电大有其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方针,其实际工作还无法全面到位。在行政、课程上的统规统管的方式,还不能真正地完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艰巨任务。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远程教育的主导力量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教育自身是教育的本体,存在于自古以来的教育之中;教育条件是教育自身以外的教育要素,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后者是外显的,其缺失容易被发现,其发展容易立竿见影;前者是内隐的,其缺失难以被发现,其发展则难以立竿见影。两者只有或然的互动关系,没有必然的决定关系。以此观点对当前我国农业远程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条件上,而非教育本身。诚然,电大远程教育在全国设立较早,在教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操作性的教学教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并且拥有很好的电视教育频道及网络资源,然而这些仅仅是教育条件而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把教育自身放在首要位置,为了教育自身发展教育条件。农村远程教育也应如此。因此,重新确立农村远程教育的办学主导力量已迫在眉睫。农业高等院校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方面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必将决定其成为农村远程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一)学科优势
  自1952年以来,教育部将原综合大学中的农科专业划出,在考虑地域布局的基础上组建了以种养为主的纯农科高等院校。高等农业院校逐渐形成了农科方面的垄断优势。即使在目前鼓励高校综合化的今天,其农科专业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尤其是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高等农业教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每年有80%以上的农业科研成果出自各高等农业院校。从另一角度说,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转移仍存在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大量农民转化为农民工进入城市,这意味着为适应人口城市化的需要,农村远程教育需要做的已不再仅仅是农技方面的知识。而农业高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同样拥有经济、机械、管理、法学、外语等各专业,可以说高等农业院校同时也具备了为农民提供转岗培训的实力。
  (二)人才优势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换言之,人力资本最主要的载体——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据统计,在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院校中,有两院院士33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1人,长江学者奖励特聘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7人,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42人,教育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资助23人。可以说高等农业院校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和师资队伍,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具权威的农作物种植、园林、畜牧、食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就省级农业高校来说,则可以利用其区域优势,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的种类等情况,安排课程或组织农民进行专项培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