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严 权 丁小明




  摘要: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驱,黄炎培提出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的观;“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原则等。
  关键词:黄炎培;社会化;科学化;敬业乐群
  
  黄炎培(1878—1965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驱。他在上个世纪初就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并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手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教育兴国、为国育才是其一生实践的追求。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黄炎培早年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工学特班,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1902年秋,黄炎培参加乡试中举。1903年,他创办川沙小学堂,成为从事新教育的开端。1912年,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3年,拟订了“江苏省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推动地方兴办各级学校。他根据视学考察结果,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要适应实际生活,成为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端。1914年,他放弃行政职务,以记者的身份广泛进行调查,了解当时教育的弊端,发表了《教育考察日记》。1915年,他参加游美实业团,考察美国教育,回国之后,深感有发展职业教育之必要。1916年,江苏省教育会中设立“职业教育研究会”,由他主持其事。次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作为倡导职业教育的讲坛。1918年,他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实行工读结合的制度,开展职业教育实践。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的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外部环境,提出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命题,拓展和延伸了职业教育的范围,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全方位的、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教育。从此,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在职业教育事业上,毕生致力于教育研究。他既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主要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五六境》、《抗战以来》、《东南洋之新教育》和《断肠集》等。
  在六十多年教育生涯的探索中,黄炎培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中逐步形成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其关注、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黄炎培高举实用主义大旗,坚持社会性、实用性、职业性、道德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人才培养的原则、目标、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丰富的、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重新挖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的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黄炎培倡导并致力于教育与职业相沟通,采取发展人类生活智能与服务精神的途径,使受教育者能为自己谋生活,为群众服务,最后到达“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他说“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1],“须有最高的热诚,参加一切;有最高的度量,容纳一切。”[2]教育与职业相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谋得生计;另一方面可以为地方建设服务。职业学校在设置上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不能比较普教学制、系统设置,应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另外,职业教育应包容一切,凡有生计问题之处,都应有职业教育。
  黄炎培进一步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黄炎培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求生,就要具备维持生计与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由此而产生的求知的欲望。“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反映了黄炎培的社会政治观,即他试图通过职业教育来解决当时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20世纪20年代后,又提出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他说:“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3]职业教育并非“特殊”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社会的义务,这就是职业教育。
  (二)“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机构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就是“社会化”、“科学化”。这是他在数十年的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命题和在实践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就是“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的需要。”[1]黄炎培强调办职业教育应该与社会进行沟通,他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强调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以及办学方式的社会化。黄炎培之所以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因为他看到了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多地受到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黄炎培办职业学校,其专业设置、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招生制度等的确定,都是先作详致的社会调查,并定期邀集各实业界、教育界专家,随时征询社会各界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同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教育的“科学化”。所谓的“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4]他认为,职业教育以百业进步为追求,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能在科学之外找到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办法,无论中国外国,概莫能外。在实践中,黄炎培力求把职业教育社的工作纳入科学化的轨道,注重调查和试验,勤于总结和推广。他先后写成《机关管理一得》、《民主化的机关管理》两书,他力求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认真总结以往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他认为过去所谓的实业教育,没有教授学生农工商的技能,而只是要求学生读农工商方面的书籍,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空有愿望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意。他认为教育本意就在于发展人的能力,而实际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手脑并用。他反复强调,想求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单靠读书,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在实践中,黄炎培力图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上述原则的贯彻实施。他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章程中就明确规定:本校特重实习,生徒半日授课、半日工作,务期各种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招生方面,主张尽量招收家长有某些方面职业经历的学生入相应的学科。中华职业学校有个特别的规定:学生修业期满仅发修业证书,必须在工作单位实习一年,证明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后,再发给毕业证书。而且还通过其他的一些具体措施,保证让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