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模式研究
作者:吴 炜
最后,按照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特点,与有关经济单位合作,按专业性质构建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以检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学盲点或缺陷,据此完善学科建设和教学计划,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第一次就业时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要求,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物质保证。
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难度要大一些。一是管理类学生的未来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实习岗位多是分散的,不同于工科类学生的实习可以集中在一个车间、部门或单位;二是不同单位的管理水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学生实习效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难以按同一标准进行实习效果考核;三是管理实习可能涉及单位的部分制度与管理流程中的机密内容,出于安全考虑,实习单位未必会让学生直接接触,有可能达不到实习效果等等。这就要求学院在组织相关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之前,必须制定统一的实习标准或要求,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实习,并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实习期满后,由各相关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集中进行分析点评并评定实习成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多采用“工学模式”(也有“产学模式”、“工读模式”的提法,这一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学生在工厂工作获得适当报酬以助学,二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后者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或“校企合作”模式,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属于校企合作。学院通过与省内外一些星级酒店、旅行社、管理与咨询公司、会计(审计、税务、法律)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进出口企业或报关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的方式,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的窗口,并要求合作单位给学生提供实训实习证明,解决就业时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有实践经验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实践证明,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与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教育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与职场之间是否存在距离。实际上,这一点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吴炜(1962—),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贸易经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