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模式研究

作者:吴 炜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高职教育究竟应通过何种途径建构与职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问题,教育界与理论界尚有争议,因此,分析高职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无缝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毕业生因不适应职场需要,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应当是零距离的“无缝对接”,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应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应消除或尽量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尽快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使学校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关注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科,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从原来的大、中专学校改制而成的,基本沿袭了旧的学科建设模式,即在原来开设的专业基础之上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一些实训或实验课程;或在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上进行调整,但基本教学思路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采取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的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市场要求,动手能力较差,用人单位不满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尝试“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学科建设上一改过去会计、财政、税收三大专业的老面孔,在1999年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后,根据市场需要,陆续开设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市场热门专业,并率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试点,让学生在暑期外出实习(第一学年为操作实习,第二学年为管理实习,第三学年为毕业实习),并派出教师带队,总结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再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与用人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探讨学科建设的可行性,聘请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到毕业,连续进行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学院还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与调整了一些应用型课程,组建了一系列模拟实验室,购进并改革了系列教学软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比较理想,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教材建设。学院除选用国家统编高职高专教材外,还自行编写部分教材,并引进了部分国内知名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有一定影响的国外教材,将国际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作为国内教材的补充。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收集案例,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改编,尽可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设置的学科应尽可能多地注重具体案例的应用,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
  其次,学科与专业的申报应注意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应密切关注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化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改革与整合,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前提。
  专业申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专业申报不仅涉及招生、教学、教材建设等问题,而且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学院持久的竞争力、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以及学院的办学特点等问题。专业没有好坏之分,但有优劣之别,其判别标准就是市场需求,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区别。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经济的相互交融促进了职业的国际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职业教育改革前的专业设置是宽口径的,也是政府行为,学校没有自主权,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学校也不必担心。如今,教育的市场化要求学校注意专业申报方向,对于市场不再需要的专业应及时撤消,对于市场有需要但属于政府行为的专业(如财政学、税收学、海关管理等)则应调整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应用性技能课程,以增加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范围;仍然有市场需求但课程老化的专业无疑应进行整合,保持专业设置与时俱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的问题是,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部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已经下发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实行“双证制”的文件,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书与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结合考证要求,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的职(执)业资格证书,满足行业需要与学生尽快就业的需要。实践证明,凡毕业时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仅会很快找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远远高于无证的学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是有关部门根据人才市场需要进行的,其培训教材多是由具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工作者编写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政府部门关注国际职场的发展动向与我国职业发展实际的结果。因此,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再次,改进职业发展预测滞后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现状,超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适应我国职业门类发展和市场变化快的要求,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关键。
  有人对职业的种类进行了统计,实际上职业种类已经超过了三万个,而且仍有不断发展之势。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兴职业如策划师、色彩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随之出现,还将出现的职业有哪些不是某一个院校可以预测的。因此,必须组建一个国家级的、权威性的职业发展研究机构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出版权威性的科研杂志,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对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价,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并组织编写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威性教材指导大纲,由各地区的高职院校组织编写应用教材,并适时引进国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教材。高职教育要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实现高职教材与市场的“零距离”。同时,高职院校要有一大批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从事过具体实际工作的骨干教师从事必要的实践操作指导。否则,再好的实践教材也只能被不懂实际问题的人演绎成枯燥乏味的理论。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和选拔、招聘教师时,应注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或高学位,而是要看其在学历的背景下是否具有实践经验,这一点是高职院校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复次,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能否在毕业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一次性就业比例能否达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水平,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衡量标准。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作为一个时点指标,可以初步反映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尽管学生就业问题比较复杂,存在诸如个人兴趣、职业偏好、能力与职业匹配、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型适应性等问题,但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在就学选择专业时就已经有了未来的职业意向,如果毕业后未能选择合适的职业,至少表明学校在专业建设、市场职业预测与职业教育上是存在问题的。一般来说,学校申报和开设一个专业,需要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趋势、就业前景预测,并需要进行生源与教学资源评估、论证,还要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业申报的盲目性,或者说是保障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只要专业对口,学生是不会轻易放弃就业机会的,尽管就业实际上是一个动态指标,但是仍应以一次性就业率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并应将职业技术教育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因此,要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就业实现“无缝对接”,必须确保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要,通过有质量保证的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被市场所接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