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活高职英语课堂

作者:高 清




  摘要: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原则、策略及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可以激活高职英语课堂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内涵;原则;策略
  
  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不断出现,启发式教学方法似乎落伍了。现代教育离这种传统式教学方法也似乎越来越远了。然而,在我国第21个教师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及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结合时代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重新理解、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活高职英语课堂,提高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根据温家宝总理讲话,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八字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理解就是实行“启发式”教育,即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总之,现在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已发展为一种教
  学思想和教学体系,在新时代教学改革中又被赋予新的生命活力。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教学指导思想,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启发式”教学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二)因材启发原则
  在面对全体学生施教的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在年龄、身心发展、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因材启发。只有这样,教师的启发才会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诱导,促进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中差生要特别受到关注,只有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整个课堂的启发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否则只有少数优等生被启发,而大多数学生是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所以,激活高职英语课堂,坚持因材启发原则是关键。
  (三)发展性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启发式课堂教学还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能很快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使得英语课堂上的启发效果,在社会上得到可持续性延伸。
  (四)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启发式”教学应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内容起引导、点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能力的作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讲民主,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情绪就会热烈而稳定,探索动机就会增强。这一原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内外因规律。
  (五)沟通性原则
  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只有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了,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需要,互动才能畅通无阻,才能达到教师启学生发的最佳教学效果。否则,教师不了解学生,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的目的,只按自己的设想去启发,最终不会受学生欢迎,“启发式”教学就失去了它的运用价值。
  (六)及时性原则
  启发过程中,在激疑、质疑、析疑和释疑的环节上,不要先说出问题的答案,而要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跃。教师抓住关键,及时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思维顺畅。这样,问题既得到了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如果教师超前启发或滞后启发,教学效果则不会理想。
  (七)阶段性原则
  英语学习过程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为达到不同的目的,启发也有阶段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明确学习目的,然后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很多,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加以启发,只要找出教学中学生最易发生疑惑的问题及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举一反三,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在英语课堂具体教学中,为激活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应因材启发,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激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解疑,还要善于激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达到无疑。这里的激疑并不是一般的课堂提问,不是让学生立刻回答,而是巧设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因此,激疑法也叫悬念法。如,在讲《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读写教程1)Unit 10《南极冰层越来越厚》一文中,笔者首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由于全球变暖,致使南极冰雪融化,冰层会越来越薄,进而改变地球上的气候,进行激疑:“全球越暖,冰层就会越热,进入大气层的水分就越多,下到南极冰层上的雪不就越多吗?南极冰层还会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推到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矛盾的焦点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解疑兴趣。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讨论法
  在英语教学中提出问题后还可以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在理解课文、处理难点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使用此方法效果明显。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及知识背景都不相同,通过讨论还可以使他们互相启迪,达到互补思维。
  讨论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讨论的题目必须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是学生有话可说的,可以激活思维、发挥想象力的,不能是用Yes或No直接可以回答的。如:About Local Dinning Etiquette(关于地方上的吃饭礼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当地习俗有话可谈。如果题目选择不当,学生会不感兴趣,讨论将无法展开;讨论的内容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果他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讨论时就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样会影响讨论的进一步展开; 在讨论前,让学生就某个话题作充分准备。讨论期间可给一定时间作笔记;讨论最好以能调动双方积极性的竞赛形式进行。
  (三)故谬法
  所谓故缪法就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在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引起他们的警惕,以免再犯。如讲require后接宾语从句的用法时,给学生讲明如下规则:从句中的谓语应用虚拟语气,即should+动词原形,此时should可省。随即通过如下错例:The teacher requires he keeps quiet in class.引起学生高度注意require后接从句时的用法,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The teacher requires he keep quiet in class,学生记忆牢固。但在学生刚接受新知识时不可过多使用此法,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新知识正谬混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