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宋梅梅
“行业先导”、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据及优势分析
(一)灵活地、广义地理解和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教育是一种精神和导向,它带来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更是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学校的市场意识越强,对校企合作的实质和重要性体会得越深,越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企业也由此对职业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更高。
(二)“弹性订单”体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订单班”依托一个企业,以企业命名,但不强求企业全部安排学生就业,也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该企业就业。也就是说,其服务对象和就业同时面向社会和整个行业。尽管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但对企业和学生来说也并非不是一种更容易接受、更好操作的做法。企业在作为“订单”人才培养“受益人”和承担其人才培养“义务者”的同时,顾虑小了,更乐于参与产学合作教育。
(三)立足“行业先导”,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立足于“行业先导”的研究和实践思路,满足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企业及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遍要求,使毕业生在就业、从业以及职业发展方面更具有优势。这种形式的“行业先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形成比较明确的就业、从业预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岗位稳定性,有利于职业发展。
(四)真实的实践平台
学生有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和全方位的认识及了解行业、企业的机会,并从中学到知识,获取经验,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订单班”开设的课程和企业顶岗实习,获得知识和经验是综合的、全面的。既有行业和企业“共性”的知识和技能,又有订单企业的“个性”运作模式。学校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拓展了实践教学内容。
(五)满足了高职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要求
“订单班”突出了高职教育“实用、实践、实际”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的“不职业”问题。由双方共同研究、设计和实施的企业课程和顶岗实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岗位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六)促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订单”不仅仅是一纸协议,一份承诺,而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订单”,更加密切地将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真正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
随着产学合作的深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开展,高职教育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但总体上说,在理论研究、实践模式、实践效果及效果评估等方面仍显不足。在应用外语类、商务英语专业这些比较基础型、通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教育、产学合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更显得办法不多、思路不广。以“行业先导”为特色的就业型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摸索和创新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和疏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江兵.浅析高职教育的弹性订单培养模式[J].市场论坛,2006,(3).
[3]金崇华.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式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04,(12).
[4]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5]张炼,陈琪琳.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作者简介:
宋梅梅,(1962—),女,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责任编辑:洪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