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应对
作者:吴 兵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容乐观,中等职业教育自1999年后连年下滑,2005年在校生比例仅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9.3%左右,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只有六成左右。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尤其薄弱,政策支持与重视刚刚开始,多层次的应对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贫困学生难入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刚刚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观念尚未形成,农村学生毕业后上岗难,转换职业难;师资力量薄弱,理论型教师多,专业型教师少,教学方式以理论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大,对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塑造不足,难以形成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少,新设备少,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不足,毕业后不能及时上岗;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改善。
职业教育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师资配备
在教师的选任与构成上,应重视专业性,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改善师资结构。兼职教师可由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构成,专家学者不定期地来校讲学,可将新科技成果与新观念带给学生与教师,一线技术人员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多的管理经验,能较好地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对于已经达到学历要求的专职教师,可在假期安排其到相关专业的企业中实习,将课程的改进与开发作为师资培训的内容,是提高现有师资素质的好方法。
(二)专业设置
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国际发展趋势出发,笔者认为以下专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现代农业专业分为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等。
现代工业专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型元器件与光电通信、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生物产业在医药、农业、能源、制造方面的深化,汽车工业、船舶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建筑业、轻工业制造、纺织工业的深化,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安全保障等,以上为优化传统工业类专业。还包括环保节能专业,如节电、节水、节油、温控、建筑节能、家用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
现代服务专业包括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保险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电子商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汽车相关服务、现代物流业等。
专业划分与专业设置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步匹配,因此,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宜以现代服务专业、环保节能专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宜以现代农业专业为主。要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可设置若干个主干专业,并围绕主干专业设置几个互有联系的专业,以增强职业选择的弹性,提高就业率。
(三)课程设计
建议设置为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块。
公共课的教学内容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应重点培养成功农村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课程的核心是培养自信心、开放意识、创业意识、商品经济观念与企业家意识,应把心理学、市场营销、交际与口才等列入课程体系。
专业课宜设置为横向复合型课程,尽可能大地适应多种职业的需要,理论教授应同时结合实际技能操作,突出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将学生推到实践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选修课应针对农村生源,尽量做到各种类型齐全,如陶冶情操类、专业扩展类、工具类、文化基础加深类等。可分为专业选修课与随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随意选修课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
(四)就业体系
建议全程开设职业指导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踏实地搞好第一线实习。应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收集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挖掘校友资源,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借助一定的职业测评工具,确定就业方向,并应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在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单位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点。
(五)构建多层次的应对体系
一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争取政府的资金投入,借政策的东风,切实做好助学金的发放,落实面向广大职校生的助学贷款工作,协助建立个人贷款信用系统。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办学,对农村劳动力培养比较适合的是合作式办学,即建立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将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的业务需要结合起来。职校学生的实习可缓解企业的运作负担,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就业与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打下基础。
三是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与合作办学,实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使更多的农村学生在接受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后实现就业,并在师资、设施、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流动沟通,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当前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时期,采用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实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切实可行的。政府部门工作重心向“三农”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转移,使我们看到了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腾飞的希望。
注释:
①世界银行.中国GDP全球第四 人均GDP仅全球第128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06-07-05.
②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③姜大源.培养农民的“一技之长”,事关国家现代化战略——职教改革:反思传统成才观[EB/OL].http://www.nmpx.gov.cn,2006-07-04.
④文榕.“新农村建设”不完全账本[EB/OL].http://www.bjinvest.gov.cn,2006-03-07.
⑤蔡昉.2003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组.新世纪乡镇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EB/OL].http://www.chinaccer.com,2003-04-19.
⑦崔荣慧.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N].中国经济时报,2001-07-09.
⑧顾严,杨宜勇.2005~2006年: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与展望[C].载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⑨据历年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谷小勇.美国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及其启迪[J].世界农业,2006,(3).
[2]申培轩.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3]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J].管理世界,2005,(7).
[4]谭友林.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1).
[5]教育部.2005年第13次新闻发布会背景资料[EB/OL].http://gaokao.chsi.com.cn,2005-11-16.
[6]姜大源.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
[7]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8]蔡昉.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蔡昉.2003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蔡昉.2004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吴兵(1970—),女,教育学硕士,现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