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

作者:吴 倩 滕 刚 任侃侠




  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在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区分度、信度、效度与权重(层次分析法确定),同时应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要求,制定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三类九套”评价指标体系。“三类”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体育教学三个类别,“九套”指每个评价类别各有教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与教师自评三套评价指标体系,共计九套。本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评价单独列出,并设计了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针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神,彰显了指标的标志性、特质性与动态性,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性,提高了评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创新“教师自评”与“教师评学”领域,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在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只有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其中,才能使其从自我需要出发,积极地配合学生、专家、同行与管理者的外部评价,主动地获取多方面的自我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有针对性地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引入“教师自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符合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也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在需求,可以将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有机整合,使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教师评学”即由教师对授课对象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与改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确保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评价中引入“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两个互动层,构成一个发挥合力的有机体系,可以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多渠道地提供教学质量反馈信息,使评价更全面,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创新综合评价领域,开辟教学质量保障新途径所谓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结果由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自评四部分组成,有时会出现仅凭感性认识的片面言论,使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偏离自身的期望值,不利于评价工作。本校以教师自评为基础,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性概念,分别求解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与督导评教的相关系数,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再综合以理服人,同时,这种综合评价也促使原始评价数据的采集工作不断改进,保障了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有效,确保了教学评价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见下表所示)。按照统计学理论,相关系数在0.3以下呈无相关性、0.3~0.5为低相关、0.5~0.8为显著相关、0.8以上为高度相关。以教师自评为基础,学生评教与教师自评的相关系数为0.9329,同行评教与教师自评的相关系数为0.7195,前者高于后者,充分说明在教学评价中学生评教的可信度。同行评教由于教师同行评教问卷调查表的小样本统计少于10份,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统计误差。这充分显示了综合评价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开辟了教学质量保障的新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统计学中的参数检验法、线性回归法、正态分布理论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工作。
  
  严格实施,强化反馈,适时调控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督导机构、系部督导小组与学生信息员队伍,形成校系两级,学生、教师、督导及教学管理部门多个层次的评价监控组织体系。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功能也应实现二元化监控,一方面是直接面对教学一线的监控,另一方面是对教务处、教学系部履行教学质量管理职责的监控。通过教学指标体系评价,有目的地系统采集信息,及时传递给教师或相关部门,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到系部,反馈到教师个人,然后搜集评价对象的反馈信息,以此实现评价信息的循环,不断修正评价对象或评价者自身的行为。对于偏离目标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调控,并依据评价结果,本着对教师负责、对教学质量负责的宗旨,开展反馈与教师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柏华,徐冰鸥.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4]孙东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吴倩(1975—),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