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两个立足点
作者:姚志华
(二)树立以技能求职位观念,积极引导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习与就业密切相关,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就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青年劳动力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以达到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目标。正是这种以技能求职位观念以及毕业即可就业的机制,引导大量的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三)以政府奖学金及银行贷款资助等形式保障职业教育
如何让农村“孩子”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我们认为,除了国家的贫困家庭助学制度外,尚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政府奖学金制及银行贷款等资助形式,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普及性特点,体现着教育公平与公正,对职业教育的资助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生源重心下移,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多,建立起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关注。而政府奖学金制及银行贷款资助等形式的确立,从更广的范围支持职业教育,使更多的农村青年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从宪法事实变成社会事实。政府资助学习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贯做法,早期的政府助学金曾帮助许多农村学生完成学业,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今天的政府奖学金不仅有助学的作用,还具有鼓励和引导的作用。而贷款助学,这种新型的助学方式,可以在更大范围上解决农村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因此应当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中来。
学用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与谁来办和谁来学相关,职业教育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结合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考察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我们认为“学用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和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应当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应当加强和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建立学用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一)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首先应当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设置专业,对专业设置既要有现实性的考虑,又要有前瞻性的考虑。在意识上和目标制定上要有相对的独立性,要建立一整套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和标准。避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避免专业设置的高重复率,以减少生源、师资和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浪费。
其次是要把握学习的深度,起点要低,要切合学员的实际和工作岗位的实际。职业教育更注重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和知识的时限性,试图努力在短期内将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今后的转岗等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能力。
(二)加强和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较低,体现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即年龄普遍较高,而职称普遍较低。以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为例,该课题组对25所高职学院进行问卷调查,这25所高职学院教职工总数共有5519人,其中,专任教师3287人,占59.60%,兼任教师706人,占12.8%。从分析结果看,目前浙江省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存在教师“职称低、学历不高”的问题。专任教师中不合格教师达14.85%,而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几乎全是60岁及以上的退休返聘人员,具有副高职称的专任教师中大部分是基础课教师。这个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国,各职业学校都缺乏一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能适应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们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吸引高校和企业人士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来;其次,政府大力支持,提高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待遇,提供评定职称的机会和条件;最后,从继续进修和到工厂实习两个方面,提供教师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和保障。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学校聘用教师不仅注重理论水平,同时注重工作经验,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同专业的两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一些地方还要求应聘教师学习过教育学课程。职业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到工厂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接触实际,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到高等学校进修,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再培养。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者类似的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负责教师的资格认定,并给教师创造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建立学用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学用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要了解和注意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要防止职业教育的泛化,加强与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合作与沟通。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锁定职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特定知识的学习完成初始职业化。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活动,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某种职业岗位的特别需求并努力契合职业岗位要求。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至少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市场,了解和把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及工业部门所占比例将分别下降,而服务业则将上升。就同类专业的人才结构而言,高级技术人才及基层技术人力所要求的比例在增加,而对中级技术人员的需求则逐年在减少。中等职业学校应据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否则将造成毕业生供需结构的失调,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用人单位的“再教育”问题
通才教育和专业岗位教育,一步到位还是分段进行?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型企业要求通才教育,要求较宽的知识面,而一般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则要求直接可以上岗的学员,而把再教育放在以后的时段和别的学院里,不由本企业承担。就我国目前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专业化要求甚于通才化要求,因此,大量的基础性培训仍然应当建立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
此外,也应当积极引导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深造,一部分走向工作岗位,一部分到高等职业学校深造。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都有可借鉴的经验,日本建立了两所独特的国立技术科学大学,这两所大学主要招收高专毕业生和工业高中的毕业生,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分别实施四年和六年的一贯制高等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长期的专业技术学习,培养具有硕士水平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美国为继续深造学习提供了一种形式,即副学士学位课程,参加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转入大学继续深造。
参考资料:
[1]苏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敏感问题刍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6,(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