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两个立足点

作者:姚志华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应当具备两个立足点,由之应当解决三个问题。两个立足点,即办学主体和教育对象。我们主张政府和私人应当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农村青年劳动者应当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解决的三个问题,除了要解决好两个立足点问题外,还有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学用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教育对象;办学目标
  
  中国的产业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技术人力的需求较大,因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符合中国国情。搞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搞好中等职业教育?我认为应当澄清认识,抓好两个立足点,即职业教育谁来办和谁来学,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讲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政府和私人应当成为
  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谁来承办职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立足点问题。从有职责去办和有利益去办这个角度思考,笔者认为政府和私人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加强职业教育是政府工作职责,在这一点上,国务院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同时,政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可实施宏观调控,防止滥办和不负责任现象。大型的或者成规模的企业,如海尔集团等,可以自己办学,培养本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员。但是大多数企业不愿自己投资进行职业教育,而情愿从人才市场或者劳务市场去招聘,以减少成本。另外,企业办职业教育还有一层担忧,即自己培养的技术工人或者技术员,跳槽怎么办?而更多的中型或小型公司企业,没有能力办,或者没有必要办。企业或用人单位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缺席,给私人办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一)职业教育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积极制定和颁布相关法规和政策,管理和分配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实施宏观调控,依据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指导性专业设置表。地方政府应当对教师资格进行考核认证,颁发职业教师资格证书,进行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为今后方向的确定提供信息、数据。
  政府应当做三件事,第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依据,是划定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有: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专业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专业教育法。这些法律和法规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搭就了一个工作平台。
  第二是适时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宏观调控,既要注意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又要积极防范不负责任的滥办,国务院、省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有指导计划,并建立相关制度,及时考察和指导。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有八个州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者类似的机构,在其他州,职业技术教育大多归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这些专门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的管理和分配。政府投资是职业教育经费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国务院已决定,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各级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在学校经费来源中只占8%~10%左右。
  (二)民间办学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
  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设备,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打破陈规,疏通各种可利用的渠道。因此,引导和刺激民间资金进入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谁投资谁获益,把民间资金纳入职业教育的有序轨道,扩大办学范围,改善设备设施,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的特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有限,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间发生了矛盾。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渠道吸引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民办职业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由于办学质量等因素,一直处于非主流的位置。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肯定民办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位置,贯彻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的管理方针,是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日本在70年代中期实施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中,有一项就是制定“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因此私立学校在日本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数的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等都是私立学校占主导地位。如果说,美国的以公立社区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公共政策型”的话,日本的可以说是“市场依存型”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能够调动民间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学校能够自觉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从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出发,我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的民办职业教育模式,防止职业学校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平衡,应当把职业教育办到中小城市,办到县级城市,坚持政府职业教育资金的固定投入,以减少地区布局上不平衡、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教育质量在不同学校有较大差异的风险。
  (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
  企业根据自身的职位要求和发展需要,一般要对到岗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这是学校职业教育的继续,是对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企业的职业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般而言是针对性较强而时间较短,因此,它并不承担职业基础教育的功能。职业基础教育仍应由职业学校承担,并成为职业学校的主要特色所在。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企业也随市场变化而变,稳定性较差,因此企业内部岗位变化大,技术水平要求变化大。处于这种短期高频的变化中,企业一般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职业培训成本,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企业不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人,德国的二元制模式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农村青年劳动者应当
  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
  
  谁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职业教育的第二个立足点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应当主要面向广大的农村青年,其次是城镇青年。农村有大量未经职业培训的年轻人,无法直接升入正规普通高等学校的他们渴望就业,但苦于没有技术知识,只能做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因此职业教育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
  (一)农村充裕的剩余劳动力亟待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
  教育普及的现状是大量的农村青年无法直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流向基本有两个:进入城市打工和留在原地务农。但无论是打工还是务农,都需要劳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因此他们将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潜在生源。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持续扩招,力图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发展规模。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将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整体提高的机会和可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