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职“课堂竞争机制”的创设与运用

作者:戴雪梅




  
  民主性各种形式的竞争中,民主是前提,竞争是手段,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目的,没有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手段就难以实施,目的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较公平的评分机制和选人机制,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和同学提问,或回答教师和同学不同问题,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维双边心智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推动竞争手段的实施,完成教学任务。
  层次性知识之果,结在不同的高度,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高有低,如何使他们“跳一跳都摘到果子”呢?当然最佳方案即是:让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去摘相适应高度的“果子”。正如皮亚杰说:“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难度的不符合时,兴趣最大。”过难或过易的学习任务都无助学习动机的产生。对个体而言,中等难度的任务是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通过努力可完成该任务,并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选择竞争人选的层次性。
  奖励适度性、适时性许多研究都证明外部奖励对不同的学习个体有着不同的效果,当个体把奖励看作目标,学习动机则受损,当奖励被看作提供有关成功或自我效能的信物时,学习动机则提高。因此,如何奖励存在一个度和时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通常采取这样的办法: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个体或高分组,在答题时适当加大难度,而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低分组,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设计情境使其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但这里需要指出,存在竞争机制的课堂真正实施起来,有时是非常难的,因为在竞争情境中,某些学生似乎永远得不到表扬,一则害怕说错,不敢表现自己;二则可能问题不适合他;三则有比他反应更快的同学,久而久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应引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深入学生实际,了解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奖励措施的设立。
  创造性这里所指的创造性,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它不是简单地对课本知识的概括,而是要对所教诸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加工和配置,设计出既适合教师教学个性又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发展潜力、创造才能的问题;二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逆向多维性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培养,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答题所呈现的创新性,评分过程中应加倍给分。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该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好奇心,并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达到努力去理解新观点,
  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课堂竞争机制的教学效果
  
  如前所言,一个较合理的竞争机制,运用得当,其效果是显著的。这点可从我们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证明。我们的实践调查显示:在课堂竞争机制创设一个学期后,有86%的学生认为“以组形式进行每节课竞赛活动”有利于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风好转;有79%的学生认为该活动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72%的学生认为该活动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可见,课堂竞争机制的引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生存能力等的锻炼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竞争作为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然而竞争的负面影响终究不可完全克服,学生调查反馈上来的相关信息是:有26%的同学认为课堂竞争不利于课堂纪律管理;有20%的同学认为这种竞争机制还需不断完善。此外,竞争在一定时期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然而如何保持下去,又不给学生太大压力是有待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姚海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