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职“课堂竞争机制”的创设与运用

作者:戴雪梅




  摘要:有竞争才有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课堂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是实现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社会学科特点,在改进教学形式上作了一些实践尝试,得出“课堂竞争机制”的设立方法和运用原则。
  关键词:竞争机制;方法和步骤;原则;效果
  
  课堂竞争机制的提出
  
  课堂环境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的外部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竞争会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从任务定向转向自我定向,进而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能力意识。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聪明度,关注自己的能力体现,而这恰恰是当今创新教育的一个目标所在。但也有研究表明,竞争也会削弱和降低学生动机的合理性。尤其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轨时期,学生思想中的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竞争带来的负影响不可忽视。但限制竞争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实践证明,一个较合理的竞争机制,运用得当,其效果是显著的。因此,创设合理的课堂竞争机制,正确使用竞争手段,是当前中职生和中小学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课堂竞争机制的建立方法和步骤
  
  确立课堂竞争机制的形式、内容、奖励措施,造就竞争氛围许多研究表明,学校教学情境常有三种结构:竞争、合作与个别化。竞争性结构,体现了学生之间的逆向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竞争情境中,个体重视取胜,即一个学生成功与其他学生失败相伴存在,成功有时更胜于公平诚实。合作性结构体现了学生集体之间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即集体成员同甘共苦。但这种合作将影响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也影响他们的胜任感和责任感。在个别化结构中,每一学生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人互不相干,大家获奖机会相等,与竞争结构相比,个别化结构强调自我竞争,而不是与他人竞争,显然缺乏活力。可见,上述三种结构各有长短,采取哪种形式更合理?通过实践表明:合作小组之间竞争与个体之间竞争相结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更有效。具体做法:合作小组总分是每一个体的分数总和,分数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如一个月)的每一堂课对学生回答问题清晰度、准确度、创新度,提出问题的质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等方面评定的结果。高分组和个体高分者将获得奖励。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竞争水平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作为教育者应清楚知道:教师的作用不是把知识灌输给教育对象,而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做教材的主人,能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首先,应通过问题的设计、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看书的方法。如上新课时,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通常就是:本课标题与本课的框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复习课中,要求学生找出章与章、章与节、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设计思路,学会自学。在每课内容授课前,我都布置一定的预习思考题,从整堂课内容角度出发,设计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关的思考题,并设计本课的重点、难点,从而使学生在上新课前就形成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思路。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一定的自学模式。最后,设计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对教材的理性认识,促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如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认知水平,说出适合自己或自己发现、自己能接受的学习方法和新知识,通过不断总结学习所得,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表明,根据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显示主动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其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兴趣较低。这样,竞争作为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因素,其所起的作用应是短暂的、被动的,因此,在引入课堂竞争机制时,应注意加强对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有关问题的创设。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是人们有成就感的前提,故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社会实际、知识本身联系等角度多提问。为帮助学生有效地增强问题意识,我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或课后写出他需要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感兴趣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创新程度、价值效用程度等方面给予个人高低不同分数,问题若被课堂讨论选用,加倍给分。实践表明,学生的问题不仅有数量,而且也有质量。如:在讲“十月革命后的世界革命风暴”这一节时,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就有(1)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为什么不接受英国的教育?接受有危害吗?在当今适宜吗?(2)德国十一月革命为什么会失败?(3)为什么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后能独立?等等。可见,鼓励学生多提问,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而且,还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难,满足其心理需求,增强学生课堂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问题授课,实施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大多数同学不仅注意书本知识的掌握吸收,而且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善于探讨现实问题,他们已不喜欢教师给他们“划条条、背条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施竞争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能畅所欲言、表现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根据新课之前的预习目标,或学生感知教材后所提出的问题,或根据故事、材料、小品、音乐等情境材料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有类别、有秩序地提出问题由学生逐个尝试解决,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准确度、语言表达能力等当堂打分并作记载,促使学生及时得到反馈,以作调整纠正。其次,对于多数学生提出的有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由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课堂发言,然后根据该组答案内容,由其他组进行补充讲解评析,或概括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课堂竞争机制的调整下,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曾经有一学生在课后向我提出三个有关教学改革的问题:(1)他认为学生主要目的是学习,是把重点知识装进脑袋;(2)“小组竞赛活动”的是否开展,他认为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裁决;(3)他认为“让学生尝试当主持人”这一举措不可取。三个问题的提出恰好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半年后,我有点吃惊,也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于是我把这三个问题反馈给同学,让他们回去组织材料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气氛极为热烈,争着发言,他们陈述的观点有理有据,我深受启发。最后,对于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或是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包含的内容,教师需亲自解答,若教师无法解决的,应告知学生,允许教师查资料或指导学生自行查资料,再讨论解决,给学生思维留下悬念,并暗示此题若解决,将3~5倍得分。
  总之,存在竞争机制的课堂教学中,凡属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教学内容,教师绝不要“和盘托出”,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启迪创新思维,完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讲问题中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
  
  运用课堂竞争机制的原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