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依托交通行业 办一流高职专业

作者:倪 曼 何乔义




  摘要:通过一个实例,总结办一流高职专业的经验:合理定位、志在一流;“订单”培养、服务地方;质量为本、特色发展;素质教育、重在技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交通行业
  
  我院是在几所中专学校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与武汉地区交通行业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四十多年来,武汉地区交通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给予职业教育以极大的支持,同时学校也为交通行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组建高职四年来,紧紧依托地方交通行业的发展,发挥专业传统优势,我院汽车类专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成为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我院也被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合理定位、志在一流
  
  定位问题关系到专业的发展方向、办学思路和战略选择。高职教育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本地区的企业、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任务。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才能受到当地行业和企业的欢迎,才能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公路建设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汽车迅速进入家庭。全社会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加,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也迅速崛起。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中外合资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4S店、特约维修服务站、综合维修厂、快修连锁店、专项维修店等门类齐全的汽车维修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截止2005年6月底,武汉市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1453家,其中一类维修业户176家、二类维修业户439家、三类维修业户838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A级站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在武汉市汽车维修企业中,约40个汽车品牌设立了近百家的3S店、4S店。武汉市汽车维修业的发展布局和前景,为我院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武汉地区交通行业涵盖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机场航空、仓储物流、路桥建设及铁路运输。我们以汽车维修专业为核心,围绕“大交通”和“大物流”的概念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先后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技术、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武汉市是一座汽车城,著名的神龙汽车、东风本田和东风雪铁龙等大型企业都坐落其中。针对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我院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面对武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激烈竞争,我院把专业发展目标定为“达到国内一流,为提升武汉地区交通行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订单”培养、服务地方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院、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9月,我院启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两年来,我院与武汉地区交通行业、汽车制造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联合办学的规模,提升了联合办学的层次。同时我院还与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百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订单”培养的基础是对本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准确预测。每年我院都要对武汉地区“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营运、汽车与零配件销售、汽车维修、汽车装饰等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汽车业是武汉市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武汉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的汽车城。近年来,武汉市汽车保有量继续呈现猛增态势,加上每天5万辆左右的过路车,必将带动包括汽车维修业在内的汽车后市场的飞速发展。
  同时,调研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法律意识较差,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首先,从业人员学历偏低。在从业人员(含一线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中,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接近40%,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不足10%。农民工、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等成为二、三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主体,普遍表现为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其次,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具有故障诊断能力的技术工人仅占20%(日本为40%,美国达到80%);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8%,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比例。其中年龄在55岁以上者占37.5%,且绝大多数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技术;尚有70%左右的从业人员不具备技术等级证书。再次,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才比例低。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管理经营培训的各为10%左右;接受过维修基础培训的约40%;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员比例更低,不足20%。
  “订单式”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依托学院的职业教育和基础培训资源,对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二是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校内实训、仿真实训、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标准,对在校学生开展基础技能培训教学,为企业培养和储备实用型人才,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2005年,我院首届汽修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06年通过“订单”就业的学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70%。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已成为我院创一流高职专业的亮点之一。
  
  质量为本、特色发展
  
  办学四年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创新为魂,以务实为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交通行业,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条件,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构筑起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汽车类专业教育质量体系。
  我院的构建基础是武汉市属的三所中专,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为此,我院确立了“培养、引进、聘任、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的人才强校战略。要求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五年内取得研究生学历或获取硕士学位;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以及中专职称系列转评为高校职称系列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实际工作锻炼,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或培训,以此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产学合作、联合办学的形式,从交通行业、汽车销售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修理技师担任学院汽修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理论课、实训课教师,并请他们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我院为强化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四年来已投入600万元购置教学实验设备。一些汽车制造企业、维修企业和销售企业也捐赠了一批整车和汽修装备。汽修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校内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操作,还能承接校外的生产和服务等业务。
  我院对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适应汽修技术的发展现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全面提高了汽车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这三大类课程整合优化了课程体系,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有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等,使学生既能适应岗位需要,又能适应岗位群需要;满足学生既具有一次就业机会,又具有多次就业能力的需要。并采用“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通过宽口径专业知识的传授,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