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作者:蒋德喜




  摘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分析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适应状况,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的合理构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加以考虑与研究,本文从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入手,拟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基本状况
  湖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较快,高职院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科大类与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截至2005年底,湖南省已有高职院校68所,专业设置达1406种。表1按高职专业大类对湖南省高职院校近年专业设置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到,湖南省的高职专业总数近三年有较大的发展,与湖南省经济的增长趋势相同。其中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占有较大的比例,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增长幅度较大,与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形势基本吻合,但应注意到电子信息大类中的计算机类专业增长过快的情况。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所占比例偏少,且无明显增长。分析生化与药物、轻纺食品大类专业呈负增长状况,这与湖南省轻工业生产增长步伐不快、与全国相比轻工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有关,高职高专院校应注重培养相关人才,以促进这类工业的发展。医药卫生、文化教育大类也呈负增长状况,这与部分专业具有特殊性、属国控或省控开设专业、因学历层次提高等原因未能统计完全有关。
  
  (二)湖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格局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较稳定的态势。具体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数据根据湖南统计信息网统计资料计算得出(可参看湖南省2001~2005年统计年鉴)
  表2显示,近年来湖南省的GDP增长率逐年上升。其中,第一产业的GDP总量所占比重较少,增长缓慢,增速波动较大,而且近年来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全省GDP中占较大比重,平均为39.6%,由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最大,因此,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尤显迫切;第三产业的GDP总量最大,增长较快,无论绝对增量或增速都比较明显,与当年全省的GDP增长率相比,第三产业GDP的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没有较为清晰的规律,反映出第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事实表明,湖南省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全省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协调,渐次向优化与升级的方向发展。当前,湖南省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与投资、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相比,湖南省轻工业生产增长步伐不快,与全国相比,轻工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
  
  (三)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中的问题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的匹配情况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省2001~2005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数据表明,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的分布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不太协调,但近年逐步趋好,特别是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变化明显。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差别相对较大,这包含第一产业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其发展变化基本符合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的总体走势,其专业设置也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调整,但应注意“十一五”期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农业内部结构发生的较大变化,在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的数量与结构方面应考虑加以调整。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专业设置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与两大产业产值的比例不相协调,前几年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偏少,与该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但在后来连续三年中的变化趋势较好,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与相关专业数的比例渐趋合理。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多,但显现出迟缓下降态势,因受经济发展变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超过湖南省所能容纳的数量。显然,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设置在与地方经济结构的适应性上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高职院校的类型复杂,转型滞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背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一些普通高校也办高职,有的是由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演变而成,有的是从普通中专升格而成,这类院校有的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所开设的专业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运行,专业特色不突出,缺少市场与行业背景。另外,一些院校的专业开发、设置与计划实施过程有沿袭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倾向,以学科式要求办高职教育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要么凭主观臆断闭门造车,要么依据社会上一般流行的专业类别与专业名称进行开发与设置,以致专业雷同或大同小异,这是导致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产业愈来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新产业中的岗位群急需大量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管理型与技能型劳动者,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生产部门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而很多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把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区别,没有将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加之办学主体多头、学校管理多头,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状况,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规模效益无法提高。一些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缺乏战略层面的策划与思考,缺乏前瞻性,专业建设中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缺乏充分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缺乏市场需求的真实数据,专业建设的特色不鲜明,急功近利,对生源充足的专业就突击扩招,而对生源不足、人气不旺的专业则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政策倾斜,由此导致所培养的高职技术型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其三,高职院校的教学滞后于经济发展实际。如一些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部分专业建设短期行为的色彩明显,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历层次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较少,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适合高职教育使用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不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学质量不高,等等。
  上述问题导致湖南省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亟须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努力使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