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电视教学片解说词的创作简说
作者:董 丹
(一)叙述角度与人称转换
电视镜头有主客观视点,解说词也有不同的叙述角度,解说词的叙述角度不一定同画面表现的视点完全吻合,可以有相对独立的叙述角度。
教学片一般为第三人称叙述的角度,它不受时间空间和作者主观视点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全面客观地进行叙述,直接将人物和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除此之外,解说词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具有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便于直接表达感情,容易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觉,属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还有多种人称交替出现的方式。这种方式灵活多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客观介绍,又能畅抒主观感情,使整个片子多姿多彩。采用“拟人化”的叙述角度也是一种手段,从“物”的角度叙述人间现象,尤其在少儿教学片中更容易被接受和记忆。
(二)画面长度与解说词字数的关系
解说词是一种严格受到画面时间长度制约的语言形式,必须在某一段画面规定的时间长度内完成解说的叙述。在某一段画面内解说要相对单一集中,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也不排除声画分立那种特殊的艺术处理。
按照一般正常的播音速度,教学片解说词一般每3秒钟一个字,不宜太多太满,大都控制在每分钟画面120~160个字的范围内。多用短句,可将长句分切,便于停顿调整和增删,否则会给配音带来困难。段落划分尽量短小,不能动辄就是几百字或上千字。尽可能在一两分钟内完成一相对独立的形式段落,便于有针对性地同画面搭配。
(三)标题、字幕、同期声与解说词的关系
标题标题是一部作品的脸面和招牌,就像商品广告一样,虽然和作品本身的制作水平关系不大,然而却可以起到一个先入为主,是否吸引观众的作用。例如,《135照相机的使用方法》,由此标题,观众直接可以知道教学片要讲的主要内容,而不要绕过多的弯路。因此标题要尽量贴近主题,最好要观众知道你大概要说什么,同时还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组织成具有一定内涵和美感的形式。用词不能过于直白浅露,也不能过于复杂绕口。最好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拟几个题目,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比较,最后才能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字幕字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在屏幕上出文字的方式出现,既表现文字的抽象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形象外观,就像广告招牌使用的美术字一样,具有多重审美价值。一般教学片常用到的字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1)片头题记。(2)必要的数字图表,如果用解说播出,影响整体风格,同时不易给观众留下清晰印象,无法思考比较,最好用字幕形式推出。(3)解说中需要强调的内容,以及观众需要清楚了解,而转瞬即逝的解说容易划过的重要信息等,都可以用字幕加以重复强调。(4)为不干扰节目的正常进行,必要的信息无法用解说交代时,用字幕报道。(5)如画面长度有限,解说又难以传达出全部信息,可以借助字幕传达一部分内容,只是选择上要比较适合字幕表现,同解说的配合要协调。字幕和解说既可以传达同一信息,也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字幕的处理时机要适当,注意同画面、音乐与解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其字形、版面、色彩、特级处理都要照顾到全局的结构形式,不宜出现太多。
同期声解说词要为同期声作铺垫,设计引入的渠道,要给人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感觉。要注意出现的时机与语言环境,全面节奏的流畅,不能过于生硬。同期声之后,解说应给予必要的概括、点化与承接。因此,设计解说是要对画面同期声有精确把握,将其准确无误地连接起来。
(四)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解说词中大量出现的数字一般比较单调枯燥,数字堆砌过多,往往影响解说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数字只凭听觉感受,没有思考时间,很难给人留下准确清晰的印象。特别是比较大的数量,比较陌生的数量单位,观众只朦胧听到了数字,究竟是多大的量,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要增加数字的参照系可比量,用观众比较熟悉,易于把握的数量作补充说明,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提供大致相同的参照系。
(五)解说词语言的形式美感
解说语言在服务于内容的前提下,要适当注意自身的形式美感,侧重从语言和词汇的角度上,追求语言的声调、色彩、感触等。例如选用词汇明暗、软硬的区别,响亮与沉郁的区别,都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语句上也有整齐、抑扬、回环的美感。撰写解说词关键要有“语感”,自己要能直接感觉到哪些顺畅,哪些不顺畅。精彩的语言形式必然会为解说增色,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总之,解说词的创作是电视教学片制作中的重要环节。从前期文字稿本的写作,到分镜头稿本的创作,包括确定解说词长度,添加同期声等,画面与解说词一直要配合进行,互相衬托,弥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育电视节目制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平云.电视制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3]任远.镜头前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4]陈思善.电视节目制作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美)赫伯特·泽特尔.电视制作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本栏责任编辑:周秀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