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电视教学片解说词的创作简说

作者:董 丹




  摘要:电视教学片是利用电视表现手段以教学和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解说词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解说词与画面相结合传递教学信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一般的文章写作相比,电视解说词写作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要求。文章就教学片解说词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语言;电视教学片;解说词
  
  电视语言与电视写作
  
  (一)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是用声音和画面造型,诉诸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是多种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段的综合显现。如摄影、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段与光线、色彩、特技、效果等多种技术因素形成了电视语言反映生活的综合优势,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广阔世界的真实状态。比起其他媒介物来,电视语言的优势在于其视听兼备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
  声画结合的综合效果是电视语言理想的表现效果,也是其综合优势的核心所在。声画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表现出单一手段难以表现的复杂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构成,造成一种更为深远的意境和更加强烈的效果。而声画结合综合效果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充分发挥电视表现的每一手段的独特表现力;二是注意协调各种表现手段之间创造性的合作关系。每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发挥,不在于它在整个电视语言结构中所占的分量大小或是否处于主导地位,而主要在于对它的恰当运用,能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电视图像的局限
  图像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视觉形象是电视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电视语言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活动影像之上。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70%来自视觉感官。因此,提高画面的表现力、信息量和形式美感,一直是电视编导们刻意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在欣赏电视的过程中,在制作电视节目的创作实践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事物的某些方面,是单纯的画面难以表现的。对曾经发生、已经过去,而又未能及时捕捉拍摄到形象的内容,无声画面无法表现;无声画面难以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进行展望;对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难以直接表现;视频信号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现等。作为共时性双重信息形态出现的电视语言来说,文字解说为认识理解画面语言的表象运动提供了逻辑依据,画面则为文字解说的表达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和解释概念的形象系统。
  特别是对于电视教学片而言,讲解教学内容,传授知识,单纯靠画面来传递教学信息,绝不可能达到效果,甚至可以说,视觉信号作用的同时,必须通过解说词作用于观众的听觉系统,才能解释画面内容,传达画面所要表达的信息。
  
  创作构思
  
  电视教学片解说词作为电视传授知识的各种表现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在选择、处理素材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语言手段的运用方式。因此,电视写作不是事后附加上去的东西,对解说的作用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在构思作品提纲的阶段,就需要对解说做出整体的设计和预先的安排。
  
  (一)大处着眼,确定基调
  解说词的创作构思首先应该从大处着眼,确定写作的基调和大致轮廓。然后根据题材内容决定主题立意,根据素材特点决定其风格样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段落层次的划分,及具体语句的斟酌推敲。
  定调子是很重要的,由它来决定今后作品及解说的总体面貌。调子定对了,定准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势如破竹。比如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教学片,这一类片子主要传达的是一些间接的信息,解说就承担了主要的信息传达任务,画面是图解知识、说明道理的形象载体。解说与画面的位置一定要对准,画面走到哪里,解说词就要跟到哪里,可以说是“看图说话”式的撰写解说词。解词说既不能曲解画面,也不必追求更深的画面内涵,去渲染气氛,升华主题。对解说词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把问题讲清楚,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以传播知识为主,用词造句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用过于奢华的语言,做过多的想象与联想。
  
  (二)观察与捕捉
  对司空见惯的物象世界,对我们眼前的电视画面,只有深入观察,才会有创造性发现,才能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点。不但要看到一般人看到的,也要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不但要看到画面的外在形象,还要看到其内在含义,看到画面之间的联系及审美价值。画面转瞬即逝,解说词的作者要有一种创作的敏感,在对画面的观察中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并准确捕捉和反映出来,作为展开解说的基点。
  画面信息丰富,具有多释性,解说词要善于捕捉展开画面的信息点。解说词是一种艺术的概括,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抽象,才能撇开那些无用的、琐碎的、不能显示画面本质特征的画面细节,才能使那些最具特征的信息点得以突出。否则就会在大量素材中目迷五色,不知所措。因此,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善于辨别,果断捕捉,有时画面提供的很可能只是苗头或线索,如果及时捕捉住深入琢磨,就会发现这苗头有深意。
  通过带领学生制作的一些教学片,总结出一些观察画面时应注意的事项:
  要注意捕捉艺术初感,就是重视观察画面时的第一感觉初感对人的感觉器官是一种新鲜刺激,所以感觉最敏锐,知觉感受往往具有不可取代的判断功能。在看素材时,人的视觉容易疲劳,反复观看,容易麻痹。所以珍视和捕捉初感,对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这种初感抓住那些苗头,进一步思索,把稍纵即逝的感觉加以提炼,使其显露出它的全部价值。许多观众可能会有类似的感觉,来不及深入思考就轻轻放过。经过解说词提示方觉得亦有同感,就会感谢解说词的作用。初感虽然敏锐,却未必准确全面,甚至还会产生某种错觉。因此抓住初感之后,还要结合作品的整体感受,通盘考虑,才能判断是否可用于展开解说。
  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例如,在教学片《135照相机的使用方法》中,讲解如何卸胶卷,解说词为:“卸卷时,先将位于机身底部的倒片旋钮按下,然后扳起倒片旋钮,顺时针转动,卷至不再有阻力时即可开启相机后盖”,让观众从触觉上也感到无阻力时可以打开盒盖。这样,观众会主动配合解说词的提示,全面感受各方面特征,从而获得新的审美愉悦。人的感觉器官除视觉、听觉外,还有嗅觉、味觉、触觉等。它们虽然分工有别,可以从不同侧面感受外界事物,然而可以在神经中枢的调节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暂时联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通感”现象。画面提供给观众的形象状态是不全面的,事物某些方面的性质处于隐蔽状态,难以直接呈现,如冷暖、香臭等。因此我们观察画面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把视听感官与其他感官艺术地联系起来,用解说词加以揭示,可渲染提高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观察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重新结合的过程。画面之间的隐喻、象征、对比、映衬以及各种蒙太奇效果都可以触发联想,寄托深意。对画面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光线、色彩、构图、特技处理,都要艺术地加以分析,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使观众从画面形象中获得一种思维跳跃,感受到更加丰富的形象内涵。
  写解说词要立体构思,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竹在胸,方好落笔,切不可混沌一片。如布局不当,就会导致整体的不和谐。
  
  写作技巧
  
  解说词的写作是一种特殊形式下的创作,它运用电视思维构思,用文字形式完成,而且通过声音与画面传达,由听觉或视觉方式接受。要经历心中、手中、口中、耳中、眼中等不同阶段处理加工,因此,在形式上有不少独特的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