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汤国明 刘东菊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创业能力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新的社会现实问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索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必须对大学创业教育的研究予以高度的重视。突出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特征的创业教育,不仅体现为就业观念与形式的空前转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融入开放的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勇于冒险、创造、革新的个性品质,引领大学生认识机遇,整合资源,自我创造商机,从而使大学生具有创业的精神与本领。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忽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为数极少。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高等学校急需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应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创业课程
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扩招,到2004年大学毛入学率已达19%,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同时又面临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正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单一模式和单一目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必需。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思想模式,使高校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学教材不断更新,各学科都出版了许多适应大学教育的好教材,然而,问题在于以精英教育为出发点的教材显然从深度和广度上与以大众化教育为出发点的教材应有相当大的区别。另外,实施创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之中,强调和尊重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较多地体现为学分制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使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修课程,而我国高中就开始的文理分科本身就限制了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原有的课程刚性又限制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这显然与创业教育不相适应。
课程教学可以积累和深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其意义就在于此。如今,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重视人的智力开发的同时更需要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对社会的主动进取精神,需要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这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截然相反。为此,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必要的能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美国,如今也是实施创业教育受益最大的国家,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革命性“创业一代”创造的。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重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包含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美国学者有四种认识,但从其内容看主要以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为主要内容。学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多,内容广泛,种类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多途径的创业思路。如今,美国已有369所大学至少开出一门创业学课程。开设创业学课程的不仅有商学院,还有工程学院,护士学院和艺术学院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大学的商学院已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实施创业教育,带给美国的是创业门类的增多和财富的增长。据统计,中国只有5%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美国大学毕业生走向创业的有25%,日本有15%。正因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50%左右,而我国仅为6%~8%。我国的中关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为20%,而美国的硅谷则高达60%~80%。美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创业课程,重视培养大学生致力于创业的精神。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当今的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作为的人。
(一)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其目的是拓宽知识面。然而反映在本科教学计划上,专业课程仍然占了学生的70%,有的学校甚至超过70%。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不能因为专业口径过窄而使现在培养的人才或因岗位竞争或在若干年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被淘汰。正如北大方正集团负责人所认为的:“没有市场和用户的观念,只懂埋头开发,闭门造车的专家取得成功的机会是不太大的;而不懂技术又缺乏科学头脑和管理才能的‘买卖人’,则很难真正开拓市场和领导高技术产业”。这说明,高等教育要切实建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映在具体措施上,就是弱化专业,加大基础课程和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综合课程所占比例,通过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接受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今后的创业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由重专业转向重智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既要增加学生实用的学习内容,又要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将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倡导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做事的能力
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专业水平、知识广度与教学技能技巧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高校教师学历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教师缺乏宽厚的知识面,缺乏实践经验,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更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因而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将学科教学内容的精髓传授给学生。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长期沿袭着传统的重教师讲授的学风,重考试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因而造成教学中缺少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学生只是忙于记笔记、背笔记、背书,很少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被禁锢,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学生疲于应付一天到晚的上课、各种各样的考试。在这种教学理念与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当今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就业难是必然的结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