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产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何亚飞 陈 勇




  摘要:本文结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产学合作教育实践中的成功实例,说明产学合作的运行原则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探寻出一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地方性院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产学合作;运行原则;实践探索;问题与对策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合作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最早始于1905年美国的赫尔曼·施奈德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创立的工程合作教育计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产学合作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企业和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借鉴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上,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以此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成为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院校日益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有些高校的密集区,高校的发展趋势甚至引导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高校为所在地培养了大量毕业生,成为支持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这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培养与此相适应的、急需的产业人才的重任落在高校身上。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更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无疑使产学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产学合作的主要运行原则
  
  在高校产学合作的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确立正确的合作原则对产学合作教育的长效化十分必要。结合成功的合作案例,我校一贯坚持的是市场经济、互利互惠和以他方为中心的原则。这三个原则层层推进,又互为基础,有力地保证了产学合作的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并实施产学合作,是最基本的合作原则。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体制中留有很深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是马上就能消除的。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和企业的思想观念已经转变,校企双方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享受带来的经济收益。如果任何一方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就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增加合作的成本风险。
  互利互惠原则我国加入WTO以来,双赢成为合作双方追求的最佳目标。实践证明,单靠任何一方面的付出或者无偿援助都不能使合作持久,客观上讲,不少产业部门或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很难吸纳到毕业生中的高层次人才。有些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难以开展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具有主动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攀亲”的欲望,这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可能和机遇。但是,如果高校本身没有能力给企业带来实惠,势必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因此,高校必须具有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并善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他方为中心原则这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合作特色,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其根本目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原则,服务社会。也只有主动地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在企业中学到市场理念、管理投资等经验,企业才能真正地与学校交朋友、谈项目、提供资金。这种“以他方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处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高校的人才、技术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高校一味地只谈条件、讲价钱或者设置门槛,就无异于阻塞了校企合作的通道。实际上,一些中小企业如果抓住了机遇,在短期内也能飞速地壮大,为学校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收益。我校就是本着“立足金桥,服务浦东,面向上海,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和“以他方为中心,举办一所相互作用的社会大学”的校企合作理念,曾以“零租金”的形式,向某公司提供实训中心2000平方米的产学合作用房,为校企双方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
  
  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三明治”式,“半工半读”式,“3+1+1”型(也称“厚三明治”型),“一年三学期制”型,“有机渗透”型,“六年半一贯制”型,“联合培养”型等,我国十几年的产学研教育研究已经将其阐述得很清楚。但有效的合作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综合实力不同,其差异性也较大。众所周知,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已经逐步向我国转移,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转移,而我校地处上海浦东,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和有效性。现选取三个典型的合作模式加以说明。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方都可以作为对方的延伸,学校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教师发挥学术作用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显得十分重要。我校与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位于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是当今国内最大的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我校与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作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向我校提供了专业方向接近的实习、实训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向我校青年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并且公司负责落实安排实习、实训的岗位和有关技术人员的讲解指导工作,我校与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真正发挥了其作为我校实训基地的作用。
  “订单式”的合作模式“订单式”合作指的是由某个或某些大企业提出明确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就业,由于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明确了,教学内容也就有了针对性。企业有了满足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了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减少了岗前培训,从而节约了经营成本。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方式,体现了把就业导向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例如,我校根据当前模具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紧缺的现状,与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首先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合作办学试点班级,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和班级。从执行的效果来看,这种合作是切实可行的。企业不但为我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基金保障与教师奖教金,也为我校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学生从选择“小糸”班起,也相应地享受到奖学金、实习、实训、就业等优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创建“科研流动工作站”这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我校与上海莱必泰机械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体现了“为他方着想”的原则,创建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上海莱必泰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高精度数控磨床和其他相关产品为主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总部设在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在荷兰、日本等地设有子公司。高精度数控轴承磨床及生产线等产品已经成为SKF、NTN、NSK等数家世界著名轴承厂商的设备供应商,在国内轴承行业中也享有盛誉。自公司成立至今已经销售数控轴承磨、超自动生产线累计200余条,占全国轴承行业自动生产线总量的90%以上。我校为合作伙伴免费提供合作用房,用于公司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放置公司的设备,并向公司提供闲置设备、水、电、用餐等后勤保障以及安全保卫;公司则为学校提供现代制造企业的实体运作方式,并建立一个学校子公司,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学校设立的企业科研流动站,向学校教师提供实际的科研与开发的流动岗位,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合作经费。这种合作模式和机制必将提升产学合作的层次,为长期合作、全面合作奠定基础。
  

[2]